第六百一十一章:這里輪不到他說話(1 / 2)

其實新政推行的越久,分工就越來越明細,而因為分工的不同,使得五花八門的商品也逐漸出現,比如成衣,比如成靴、成鞋,甚至還有冠帽諸如此類。

新的商品出現,自然就帶來了更多的商機,除此之外,還有道路的修築,使得馬車也漸漸開始流行。

從前的時候,因為到處都是土路,一旦下雨,就道路泥濘,就算不下雨,道路也是顛簸難行,因此,馬車的應用並不廣泛,除了裝載貨物,許多人都願意去坐。

畢竟誰願意坐在顛簸的車廂里,一路下來,把自己震得七葷八素,而且一旦遇到了特殊的路況,根本就不容通過,相比起來,還是轎子要舒坦的多。

而現在,不但府城、縣城的道路好了,便是一些重要的干道,也開始用磚石鋪就,再抹上一層混凝起來的土,使道路平坦了許多,於是,各種類別的馬車也就出現,甚至出現了專門對富戶訂制的馬車。

需求越多,商品也就更多,而商品種類的增加,又增添了不少的投資和崗位,更多人入城務工,使得這些需求,越來越大,以至於單單在杭州府,幾年前布匹的銷量不過是九萬九千匹,而如今,卻是高達七十多萬匹之巨。

巨大的消費力,使得新政終於爆發出無窮的力量,幾乎可以確定,在明年,單單杭州府的需求,布匹就要高達百萬匹之多,現在商賈們唯一做的,就是不斷擴大生產,不斷招募人力,瘋狂的賺取這唾手可得的利潤。

趙明說到這些時,神情略顯激動,因為現在各行各業,都在蓬勃發展,普通人或許感受不到這些可是像他這樣的官員,看到了這些井噴的數字,卻不由盪漾,這些……雖然不知道算不算政績可是卻給他帶來了足夠多的滿足感。

人是需要滿足的,官也如此,當你發覺你能指點江山,你能推動如此龐大的車子向前滾動,這輩子,還有什么遺憾呢?

「此外,還有造船造船的發展最為迅猛,兩年前,浙江有船塢七座主要生產尋常的烏篷船,而如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座,招募工匠、學徒九萬余人,既生產內河河道的貨船、客船,海路安撫使司的海船,他們也有單子,可是即便如此,還是供不應求畢竟現在各處河道紛紛竣工,而且各府之間的貨物運輸越來越多,對船只的需求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只是尋常的船倒也罷了,不過這海船,所需木料卻必須經過特制近來對船板的需求極大,可惜,好的木材又少,因此,下官已命人分赴各省,需求供應。船塢這么多,木材的生意近來也緊俏許多商賈四處都購買山林,雇人砍伐此外還有漆,因為船要塗漆防水,因而這種漆坊也有二十多座了,雇佣了六千多人。」

他如數家珍,將浙江的情況一一道出來,顯然是做足了功課。

徐謙聽到耳里,連連點頭,事物的發展,已經超出了他的預料,這也難怪,在這么多利好因素的帶動之下,這新政若是不蓬勃發展那才怪了。

說到這里,趙明不由苦笑:「其實說起來,眼下還是缺人,眼下浙江的情況就是如此,商品越是暢銷,就越是缺少人手,可是招募了一批人手進去,商品就更加暢銷,結果這人手就更加不足,大人,眼下流民已經越來越少,浙江的人力,已經差不多了,這可如何是好?」

人力,終究是個大問題,而且趙明也無意之中道出了一個新政的發展規矩,商品需求越大,人工需求就越多,可是你招募了更多人,反而商品的需求就越發大了,不得已之下,你只能繼續擴充規模,招募更多人手。

這就是滾雪球的效應,畢竟當你招募一個人,每月給他二兩銀子的薪俸,這些人從自給自足的經濟活動中解脫出來,其實到手的薪俸,最後還是要消費出去,最後的結果就是,這些人被雇佣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個消費者。

再加上現在北邊的戰爭,還有海貿的瘋狂擴大,不瘋才怪。

在座的這些官員,如今已經慢慢銳變成了新政的推手,他們漸漸開始對新政有了深刻的理解,甚至多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經濟理論,甚至許多人在一些新政的細節方面,比之徐謙理解更為深刻。

在這一點上,徐謙很是欣慰,因為這樣新政,牽涉如此之廣,單憑他一人,是不可能推動的。而現如今,有了這些骨干,自己肩的擔子也輕松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