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升任總督(1 / 2)

「你看,要下雨了。.」

杭州城里,撫台大人領著一干浙江大員們壓馬路,偶爾巡視杭州,頗有幾分成就感,好在大家都是便服,隨行的護衛雖然緊張,卻也都是常服尾隨左右。

身後跟著的,有趙明,有杭州汪知府,跟在徐謙身後,亦步亦趨。

「是啊,要下雨了。」趙明看了看天,天上陰霾陣陣。

不過他不知道這是徐撫台即興而言,還是意有所指,有時候撫台大人的思維跳的太快,他有些跟不上。

汪知府笑吟吟的道:「這個時節,下了一陣雨之後,天氣怕是要更冷了。」

徐謙搖頭微笑:「我看到的卻不是這個,諸位難道沒有發現異常?」

異常?趙明和汪知府俱都認真打量了一下四周和天色,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徐謙笑了,道:「諸位看看這左右的屋舍,這外頭曬了這么多衣衫和被子,天色陰霾,卻沒有人來收。」

要下雨了,本是收衣服的時候,可是這時候,許多人家里的衣被懸在窗外,卻無人收取。

趙明低頭沉吟,道:「大人的意思是,這……」

徐謙微微一笑:「本官的意思是說,這是好現象,說明百姓都有自己的生業,他們現在在做的事,比收幾件衣服要緊,這便是新政的好處,正是因為新政,使人人有工做,人人都能掙銀子,所以大家才會不在乎幾件衣服的得失。」

這個道理……實在有點歪。

趙明卻不得不道:「大人說的很有道理,下官嘆服。」

徐謙道:「聽說近來工坊多了許多,是嗎?」

趙明道:「是,都如雨後春筍一樣,一方面呢,是鄉下種地難以維持,天下各省,不少地主維持不下去,索姓就發賣了田地,來這里尋機會。」

想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不是浪費口舌去說教,而是讓他們舊有的生活不能維持。現在這個道理,徐謙的感觸也是很深,各地都在催糧,各府各縣都在想著法兒把虧欠的糧補上去,再加上人力的減少,導致不少地主士紳單靠種地,已經難以維持從前的美好生活,在這種情況之下,現實的窘迫不得不逼著他們去另謀生計。

而妙就妙在,若沒有官府催糧,若不是其他各省都在填補虧欠,這些地主士紳們的怒火,大多都會朝著新政來噴,畢竟新政之後,導致大量的佃戶逃離,使得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可是現如今,因為官糧的事,卻是最後一棵稻草,讓他們終於維持不住了,最後他們的怒火,自然而然的從新政轉到了各地的官府。

只是無論怒火再多,也是不濟事,在烏紗帽面前,地方官府往往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他們緊緊抱住大地主和豪紳的大腿,另一方面,卻對中小地主趕盡殺絕,於是乎,許多人蜂擁來了浙江,聽說浙江開工坊掙銀子,都是沒命投進去。

天下的財富,如今齊聚江浙,接著兌換成了一個個巨大的工棚,變成了一個個紡機和無數的工具。

只是……接下來的問題似乎也出現了。

趙明道:「可是眼下的問題是,各省許多人不事農耕,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今年、明年倒還好說,假以時曰,只怕這糧產……」

其實按理說,趙明是不必擔心這個的,他是浙江的布政使,又非內閣首輔,管好他的浙江就成了,至於其他各省的事,和他有什么關系?

徐謙笑道:「其實這個,本官也有考慮,民以食為天,說實在話,若是人人都從事工商,遲早要鬧出飢荒不可,是了,上次海路安撫使司不是運來了一批番薯嗎?本官命你好生辟地種植一批,看看成效如何。」

這件事,倒是趙明在辦的,不過趙明並沒有太過留心,只是道:「地已經選好了,就在杭州府外頭一個庄子上,下官會注意一下。」

徐謙點頭。

正說著,一匹快馬飛快而來,馬上的騎士大叫道:「大人,大人……京師來了旨意,京師有旨意。」

「來了旨意。」

所有人面面相覷,便是徐謙,眼眸也不由掠過了一絲特殊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