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武備(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582 字 2020-06-25

羅克敵頭上戴的鐵盔卻是很有意思,和北京城防上見到的兜帽不同,叫什么名張寧不太清楚,樣子很像二戰時英軍的鋼盔,不過多了個插紅纓的冒頂,帽檐很寬,可能適合南方氣候的緣故,還能遮遮太陽和雨水?

張寧被帶引著瞧了一陣庫中的兵器,多是長槍長矛各式刀劍弓弩,便問道:「常德可有火器?」

羅克敵想了一會兒,恍然道:「有!永樂那會兒朝廷里賞的。」

張寧便要去。這時他才想起在京師時讀過的明朝律法中的一些條款,好像地方政府無權制造火器,只有中央兵仗、軍器二局可以奉命制造,火器屬於高度管制的兵器。

果然庫房里只有幾件火器,估計就是象征性的東西。張寧可以猜測,除了兩京武備和執行大型作戰任務的那些軍隊,地方上仍然是以冷兵器為主。

「這一件……嘶,好像叫火箭。」羅克敵指著一件東西說道。不料知府見識還廣一些,糾正道:「一窩蜂,內設多發火箭,點燃後聲大如雷,傳音數十里,能恐嚇敵兵及戰馬。不過精准太低,殺傷有限,只好一窩蜂射出去碰運氣,中幾枝算幾枝。」

張寧贊道:「知府大人好見識。」

知府趙鳴聽罷笑了笑,受了鼓舞便又指著另一件火炮說道:「盞口將軍,用木架支撐點燃引線發射,多用於船上水戰和城防。不知張大人注意沒有,咱們常德四城上就各架有數門這樣的盞口將軍。本官代天子牧一府之地,盡守土之責,自不敢疏忽懈怠。」

「羅將軍」的表現和知府趙鳴的對比,讓張寧愕然無語,敢情打仗守土都成了文官的事了?

知府微微露出一些得意之色,又一一介紹幾樣中小型的火銃,稱之為銅火銃、手銃等名。張寧觀察其構造,再次確定明軍火器仍然停留在火門槍的階段。這些小火銃模樣不同,但構造大同小異,主要有兩個結構:前膛細長,用於裝填彈丸,材料粗糙故用鐵箍加固;後面有球形的隆起的部分是裝填火葯的,側壁有火門,用於引出引線點燃。

張寧逐一揣摩,很快有了個發現,這些火銃配備有一種木送子的東西,猜測作用是放置在彈丸和火葯之間用於增加氣密性的。這種火槍氣密性太低,有了木送子應該可以增加射程。

不出半天工夫,張寧已經把軍械庫特別是火器了解得差不多了。

如果是去理解明朝這套人際關系和權力規則,張寧會覺得比較復雜,因為大伙兒已經玩了幾千年了;但是到了裝備技術方面,他感覺很簡單……受過現代的一套系統完整的教育,琢磨簡陋的物理裝置,實在不是什么難事。

從這些初級火器的理解,張寧可以大膽猜測,永樂帝在對蒙古戰爭中發揮了火器的戰績,可能主要是恐嚇制造混亂的作用,主要制造殺傷的兵種還是騎兵。因為此時的火銃實在是太簡陋粗糙了,除了木送子有點技術含量,其它的東西完全沒什么技術可言。

他通常情況下是一個比較謹慎保守的人,但此時也不免十分自信:要造出比這種火門槍和初級火炮更先進的武器,有什么難度嗎?

當然戰爭不是僅靠武器就行的,特別是機槍還沒發明之前,冷兵器不可能被淘汰。不過路要一步步走,張寧現在想要實現的目的,只是向姚姬證明自己的武器不會在面對官兵時吃虧,盡量說服她支持自己的計劃。

接著張寧又去實地巡察了軍戶的情況,和普通百姓沒太大的區別,甚至於負擔更重,羅克敵手下的武官也加入了出行隊伍,好像在極力掩飾一些不公正的規矩。張寧也沒興趣去查他們是否在貪污和兼並士卒的土地,所謂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他犯不著去得罪那幫人。

於是張寧只要不過問讓千戶、百戶們提防的問題,只問戰時軍隊如何編制如何指揮等細節,他們無不詳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