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武備(1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582 字 2020-06-25

張寧回到常德府後決定了解官兵武備情況,在南京時就見過明朝水軍裝備的槍炮刀箭,但只是遠遠地了個大概模樣;而現在有了深入了解的機會,作為巡按御史、巡察地方軍政,完全有理由要求過問地方的軍事訓練、武器管理等內容的。

明朝軍事從中央到地方的分權體系,張寧當官那么久了是知道的:五軍都督府下屬省級的都指揮使司(地方三司之一);省級之下的府、縣二級行政組織,府設衛有軍力五六千、縣設所一般有幾百人建制,但平時在種地,每年省里的都指揮使司在農閑時派人組織訓練。

以上的軍事機構的文武官員都沒有調兵權,士兵半農半軍,戶籍為軍籍世代相傳永無出路。調兵權在兵部手里,如有戰事,兵部才有權派遣任命一個總兵官到地方上調集兵馬。平時組織訓練的武將沒有兵權,有兵權的是兵部的人又不熟悉當地人員,所謂「將不專兵,兵不私將」,將兵權分割,有利於防止軍閥割據。

明朝這種「垛集軍」實際就是自唐以來的府兵制度,明初洪武時問題不大;及至永樂年間,因永樂帝本身就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府兵戰斗力依然強勢。但從洪熙到宣德這會兒,雖然局面還沒有失去控制,但府兵制度的積弊已經逐漸暴露出來,加上永樂後期的巨額軍費,朝廷已定策北方防線以進攻轉入防守,暴露了明軍戰斗力逐漸下降的趨勢。

在宣德登基第一個月,太子少保楊士奇也上奏提醒過這種情況:流徙未歸,瘡痍未復,遠近猶有艱食之民;大營及五軍將士馬多瘦損;軍校艱難僅能自給;士卒生計難以維持……

張寧在國家機器內任職了一段時間,宏觀上的情況能從紙上了解,只是不知下面的詳情而已。

他不認識常德府的衛指揮使,只有先造訪常德知府趙鳴,然後通過引薦與衛所聯系。在大明朝雖然文武不和,但文官的社會地位和權柄明顯比武官高,很多事情上會有「文官節制武將」的情況,地方武將對於京里來的文官照樣不敢得罪,話語權在文人手里毫無辦法。

常德衛指揮使姓羅,名克敵,是個大肚中年漢,張寧跟著知府去見面時,倒沒出羅指揮使和知府有什么不和,想來知府還算個會做人的官……有的地方文武兩邊矛盾很深,朝里的奏章還有描述武將被欺負不過了帶兵把地方官挾持的事,當然最後的處理結果武將肯定是要吃虧的。

張寧見羅克敵姿態很低客客氣氣的樣子,反倒有些不太習慣。想起前世,如果是某軍區的軍官那種牛逼,在地方政府上誰敢管、有誰權管?

不料在明朝見到的軍官卻裝得和孫子似的。大約是因為五代十國武人當權把世人都整怕了,宋以來士庶一起打壓武人,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宋明都沒有槍桿子里出政權這一說……雖然朱棣用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張寧提出先去軍械庫,於是在知府及一眾官吏的親自陪同下去府前街西頭。到了軍仗庫的院子前時,羅克敵竟不能下馬,兩個隨從扶著才好不容易下來。張寧不禁問道:「羅將軍幾年沒有上陣了?」

羅克敵臉色有些尷尬,小聲說道:「不瞞您說,我從來就沒打過仗。張大人有所不知,現在咱們內地的衛所主要任務是交糧、其次才是交兵,前些年南北兩面用兵,主要有京營數十萬,用不著咱們。朝廷在南方打交趾,年年派人督促交糧,大伙兒哪敢誤了農事?」

「你們不事武備,如若有人在地方上作亂,衛所如何守土?」張寧問道。

羅克敵道:「通常出點事,知府大人調集負責緝拿盜匪的兵馬司去就辦妥了,用不著衛所……張大人的意思,咱們湖廣要用兵?上回我好像聽到知府大人說要對付什么教?」

張寧了一眼知府,不動聲色道:「朝廷里的人,我不方便透露。」

知府聽他扯出自己來,拉下臉來,語重心長地說:「羅將軍身為武將,不事操練武備,倒說得理所當然,您如此說話叫張大人回去怎么對朝中諸公交差,難道要張大人替你掩飾失職?」

「是是。」羅克敵額頭上冒出兩根黑線,尋思了片刻忙道,「咱們常德所不僅如期交付軍糧,每有省里都指揮使司派人來操練將士,咱們無不履行……」當然派了幾回來操練就不知道了,羅克敵頓了頓又道,「軍械庫內的甲胄刀槍也定期使人修理養護,不敢懈怠。」

張寧一本正經地作傾聽裝不住點頭,好像廢話很有意思一般。他一邊聽一邊打量羅克敵身上的甲胄,估計是穿著做樣子的,不過上去確實是貨真價實的鎖子甲,明軍的護甲大抵就是這樣的水准,聽說這種鎖子甲對於箭矢防御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