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只因一人所為(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597 字 2020-06-25

那份檄文朱瞻基也了,內容自是「不堪入目」。旁邊的大臣察覺到皇帝的憤怒,急忙附和道:「這個大逆不道的罪臣,無端造謠妖言惑眾,污蔑聖譽無父無君,直該碎屍萬段,難抵其罪之萬一!」

朱瞻基沒有發作,臉色已是十分不虞。

那奴仆繼續道:「老爺覺得那大逆不道的張寧有幾分才能,就讓信使帶話有心結交。不想張寧膽量極大,很快就到樂安拜見老爺來了。張寧一來就做說客,曉以利害,稱漢王不進取南京將有滅頂之災,老爺不知怎么就被說動了,因此向漢王進言。王府中不少人對老爺不滿,便誣告老爺與朝廷細作私通。接著張寧就被召進了王府對質……」

薛祿聽到這里,便回頭道:「帶罪臣傅良友上前。」

一幫俘虜里的一個文官被押上來,跪到了老奴仆一旁。薛祿又道:「你也將供詞當著皇上的面再說一遍,說了半句假話就是欺君大罪,你應知曉?」

這個當官的比剛才的老奴仆要鎮定得多,叩拜了幾下才開口道:「罪臣不敢欺君。確如方才之言,朱恆被懷疑私通細作,但被懷疑為細作的張寧一到王府,對照檄文原稿的字跡,就很快洗清了嫌棄……因為沒有哪個朝廷的細作敢寫如此大逆不道的文章。」

朱瞻基冷著臉一言不發,武陽侯薛祿就代替問話:「張寧此人是身負命案的罪人,在樂安更無親朋好友關系,屬於來歷不明之人,漢王如何能信此人說的話?」

傅良友道:「張寧問漢王,朝廷大兵克日兵臨城下,王爺何以拒敵?王爺說,據報平叛大軍主帥乃武陽侯,不足為慮……」

薛祿聽到這里神情自若,他倒是條漢子,不如人也不強辯。

傅良友繼續道:「張寧言,事態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當今聖上乃英明之主,絕不可能只派一個武陽侯前來;定會調集三大營主力,御駕親征或以英國公為帥,一舉平定樂安。他還立下軍令狀,如果沒有言中,就請砍頭祭旗。王府當場有文武數十人,竟無一人能反駁張寧的說辭。」

朱瞻基道:「漢王部下多有樂安籍,定不願意拋家棄業遠襲南下,他們為何沒有站出來說話?」

朱瞻基也是洞明了漢王部下及其本人的心思,之前才自信滿滿……他雖然每天面對許多人狂表忠心大公無私,但是內心卻是明白的,這個世上鮮有真正大公無私的人,多少都在為自己考慮;皇帝並沒有被臣子們的甜言蜜語所迷惑。

基於這樣的判斷,朱瞻基才制定了占據道德大義制高點、欲擒故縱等待機會、最終重拳出擊快速解決問題的既定方略。這一套策略可謂是處心積慮,勝券在握。朱瞻基認為自己的政治謀略和大老粗叔父根本不在一個層次,每一步都似略居下風、卻每一步都把漢王吃得死死的,一切盡在掌控玩弄之中。

哪料半道里殺出個陳咬金,那個張寧簡直是一無所有要啥沒啥,既沒有陳咬金的武力,又沒有關系人脈,更可笑的還是個通緝犯連容身之處都沒有。單騎殺入樂安,竟能影響到國家戰略層面的大勢……這,太難以置信了,朱瞻基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感受。

如果沒有那份讓他咬牙切齒的檄文,朱瞻基此時說不定還有點敬佩此人,但一想到張寧竟然污蔑自己弒父!他就恨不得馬上逮住此人,讓他把所有酷刑都經歷一遍,最後一刀一刀割千刀而死!

在朱瞻基的用人理念里,兩樣缺一不可:忠、才。那個張寧從一開始,朱瞻基就出了有才能,就是因為質疑他的忠誠,所以沒有重用。朱瞻基並不後悔自己沒有拉攏到這樣一個人才,因為此人簡直是……無恥!

可是真的無恥嗎?不罵皇帝弒父,在樂安的事如何能劍走偏鋒達到目的?或許真正的人才都比較邪門,中規中矩者干不出叫人驚嘆的事來。

就在這時傅良友繼續說:「漢王部下沒能當場反駁,只因無言以對。不過很快就有武將李明、孫奇煥二人密謀半夜行刺,殺入朱府,卻沒能在漢王兵馬趕到之前湊效,功虧一簣,二罪將也因此被漢王所殺……」

薛祿躬身道:「另外還抓住了一些目睹事情的證人,皇上可想聽聽細則?」

「不必了。」朱瞻基揮了揮手,他好像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君王不該隨意當眾發怒。但他終於冷冷問道:「不是抓了張寧家的人么,在何處?」

一個官僚稟報道:「就地押在南京兵馬司牢獄之中,等待司法定罪。」

朱瞻基冷冷道:「派人到南京傳旨,將已抓獲的罪犯全部凌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