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天涯若比鄰(1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19 字 2020-06-25

老百姓對官府的軍政大略並不知曉,只是通過各種傳聞和流言在議論,不過洞庭湖南發生的一次十幾萬人規模的大戰是掩蓋不住的,湖廣中部因此風聲鶴唳流言飛起。

這時從揚州派到湖廣巡按的御使楊四海來到了岳州,讓岳州官場更加擔憂。岳州士林本來就有種說法,逆賊可能意在長江,長江沿岸重鎮的危險就在眼皮底下;現在一省巡按別的地方不去,偏來岳州,不能不讓官吏們多想。

剛到湖廣的巡按御使楊四海,名鄰字四海(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意),南直隸人士,永樂二十二年甲辰科二甲進士。大明朝自洪武到永樂三朝進士人數很少,相比一個人口約兩億的大帝國來說人才遠遠不夠,前期進士只要不出意外都是前途無量的。果然四海初授京師科道,幾年後的現在就有了巡按湖廣的機會。

進士被派到翰林院編修重要典籍、或者做地方巡按都是平步青雲的前兆,比如當初楊士奇連個秀才功名都沒有完全是白丁身份就參與過修編《永樂大典》,再看楊士奇現在的位置就一目了然了;修編官方典籍意味著權威、學識、見識、威望,而作為御使巡按地方也是一種考察、歷練、資歷,只要能提出有見識的奏疏,那么離大任也不遠了,比如於謙在出任兵部右侍郎之前就曾巡按南直隸。 ..

楊四海對此中關系當然清楚,若不是在京師得到楊榮的賞識,後來又通過楊榮舉薦入了皇帝的法眼,他以現在的年齡和資歷能到湖廣巡按?所以他對此行是極為重視的,視作是仕途上的一個關鍵。

另外,他和張寧還是相識的同窗……張寧曾多年在科舉道路、又做了幾年官,說來在士林認識的人還真不少,圈子就那么大,這回又是一個熟人。

但恐怕相熟並不能帶來什么不同。當初在南直隸貢院參加鄉試時,張寧那句「我不和矮個子比」的輕蔑羞辱楊四海可還記得。這事兒後來大伙坐一起喝酒便已經化解了,四海也沒打算要將這種小事記恨在心,可是此事卻一直沒能從四海的記憶里消失,倒是有其原因的。

四海出身貧困家境無法承擔舉業讀書的費用,需要求助於別人,於是從小受過太多白眼,深明世情冷暖;但天下家境貧寒的人是大多數,不知他一個,關鍵是四海此人天資聰慧天分極高,傲氣自負與當初的現實處境反差太大,使他產生了十分敏感而非常的自尊心。其二十出頭連過鄉試、會試、殿試三關,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拿老百姓的話是全憑祖墳上的青煙,便知四海之天分與刻苦決心。

況且大明士林官場對儀表也十分迷信,身材很矮的四海本來就在自尊與自卑的極端之間,所以當眾奚落過他的張寧沒給他留下什么好印象。

其實四海平素非常淡定,鄉試時住的一家破落客棧居然漏雨,他拿個盆接水在滴水的噪聲中照樣能在大考之前安然入睡。修身齊家平天下,作為一個帝國精英修身是做到了的……但人心不是道德修養能完全改變的,現在楊四海在已知張寧的出身和成就之下,他只想張平安這個人死無葬身之地。但凡寄希望於別人情|操高尚心胸寬廣,自己就能為所欲為,顯然是極其可笑的一件事。

……岳州的官員陪同在四海旁邊時,走近身邊無不彎著腰,生怕矮了普通人一個頭的御使要仰著頭和自己說話。京師的御使真正得罪不起,大伙兒都懂的。

楊御使來到岳州後的舉止倒也奇怪,對軍政吏治一律不問,連地方官如何防御岳州安全也不打聽,卻叫陪同的官員都換上便服隨行,去城鄉各處和老百姓說話。這要是在太平時候也就罷了,了解民情情有可原,可顯然這會兒戰爭禍到臨頭,還有心思管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不好?

四海在市井和城廂轉了一圈,在官道上碰見不少從城里出來的百姓。那些人是拖兒帶女、東西大車小車用牛和騾子拉。他叫人打聽,大多是城里的人為了躲避戰禍提前搬到鄉下去的。

此時的城鄉沒有戶籍區別,城池里的人只要家境殷實多半在鄉下都有地,除了那些實在貧困的破產者還有外地來的流官,誰不想置幾畝地有個根?

螻蟻在暴風雨之前會搬家到水淹不著的高處,人也差不多,這種自然現象比起公文上的曲折道理,楊四海覺得更加直觀。戰火可能真的是向北蔓延的,而不是某些坐在衙門里高談闊論的人說的長沙府。而且百姓的腳已經暗示了戰爭的結果。但凡遇戰亂,不是每次都從城里去鄉下。若遇流民山民生亂,有時縉紳富戶們是從鄉里往城里跑的,因為鄉里要被劫掠,城里有高牆;人們反過來往鄉里跑,就說明百姓對府城防御沒有信心,岳州凶多吉少。

官道上的流民對陌生人問東問西的打探持謹慎態度,大多語焉不詳,不過還是有比較熱心莽撞的人,嚷嚷著說:「有錢人都是往江北跑!隔了條大江,當然比這邊安穩多了。咱們啊,跑不了只有求菩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