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御前事(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33 字 2020-06-25

水榭一時議論紛紛,戰爭持續到現在,大伙兒已意識到情況的不堪,連九邊軍隊都要回援。

楊榮這樣等級的大臣提出軍事主張,已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他建議調宣大精兵入援,為了保障北邊安全,只有提前拆關外藩籬獨守長城一線……這就涉及到國防國策層面了。所以這次御前會議才能從早上一直議論到現在,實在涉|事太多。

大明的北部防線國策一直在演變,永樂大帝時期武力強盛,不存在守的問題,皇帝數次親征,都是大軍主動出擊,處於進攻時期;但到仁宗和現在宣德時期,已然不能主動進攻,策略是在在長城外設據點、在宣大屯重兵隨時馳援,力圖在關外野戰將入侵之敵聚|殲於長城腳下。

不過在內戰爆發之前,已經有了全面防御的言論,當時朝臣認為應該盡力罷兵與民生息,要裁軍同時繼續裁撤長城以北所有的藩籬據點。這種趨勢似乎無可阻擋,從永樂末期開始就裁撤了兩個最大的據點,到宣德年間無疑要繼續下去……只不過眼下楊榮的言論,讓一切更加突然。

這時楊士奇忍不住再次舊調重彈,他在這個節骨眼一開口,還沒說出來大伙兒都知道他要說什么了。大臣的政見堅持很重要,如果朝三暮四一天一個調子,無疑會給人不可信任的印象。楊士奇就是一直抱著反對裁撤長城藩籬的政見。

「無論是今番的內亂,還是此前要休養生息,都是一時的局面。但燕雲武備是事關大明長治久安的大計,聖人不可不察。」楊士奇正色道,「漢費盡天下錢糧,置朔方;唐失西域,數度重置安西四鎮;宋失燕雲,數百年念念不忘。蓋因國家安危不能系於一線,須向外拓土以為縱橫之勢。我太宗北遷都城,以天子守國門,燕地已成大明根本之地;豈能將國之安危全系於燕山和一堵高牆?臣不主張聖人再興大兵,但人窮不忘讀書、國平不忘講武,國之安危不能兒戲……」

楊榮沒有與楊士奇爭鋒相對吵起來,只是隨口說了一句:「不調宣大精兵,東面至京師都空虛了。」

楊士奇見狀也不好再繼續反對,言辭太激烈了,反倒給皇帝不好的印象。畢竟楊士奇和「湘王」是有過一段不淺交情的,差點變成了一家人。

「目前的神機營前鋒不宜過早調動到荊州。」楊榮暫時擱下剛才的議題,轉而談起具體的事,「過早去荊州,容易暴露朝廷的用兵意圖,等到四川兵快到了再調動,能讓反賊措手不及,或許打開江防正好從荊州……」

皇帝欠了欠身,楊榮忙停下說辭,站著向上方彎下腰。朱瞻基開口說道:「就依楊榮所議,各部盡快操辦。宣大的兵暫不動,隨後再議。」

朱瞻基只說了兩句簡單的話,是立刻將達成一致的事施行,同時擱置爭議。眾臣心銳誠服地拜道:「臣等遵旨。」

……沒過多久,一道急奏到了揚州行宮,長沙城失陷。朱瞻基心里很不高興,但也沒有太多的震驚表現,反正一年多以來從湖廣過來的消息就沒有一件是好的,幾乎都反賊勢如破竹。

長沙府被攻陷也是幾乎沒有辦法,目前湖廣全省已經沒有能打惡仗的軍隊,長沙這種重鎮憑借的也無非是多年前修建的工事,兵是再無能戰的,也無援軍。

大江以南,無數的府縣、無數的「軍戶」,或許能征調起來守城,但朝廷已經不能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組建起一支軍隊出戰。唯一還有希望的,只有雲南和廣西那邊的征南大軍,他們一部分還在交趾越南境內,一部分在雲南廣西邊界;朝廷也許能調動一部分,不過也說不定……國內裂土三方都是朱姓宗室,遠在幾千里遠的邊將邊軍恐怕很不想攙和進來。

來源cms/book_397_3066695html

/cms/book_397_3066695html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