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跟隨節奏(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10 字 2020-06-25

周二娘拿腰帶和佩劍過來,忍不住問道:「朱恆在信中說九江府是凶險之地,夫君能打贏京營嗎?」

姚姬剛剛瞧了奏書,聽罷也把目光投來,或許也想知道這個問題。

張寧對著鏡子挺起胸膛道:「你們放心罷,我一定將官軍趕下長江。」姚姬道:「寧兒定要注意安危。」

張寧轉頭鎮定道:「據說習武的人單挑對決,步伐和招數都會有一個節奏,如果一方的武藝更加嫻熟,讓對方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節奏,就贏一半了。戰陣上同樣如此,道理相通……火槍火炮的排槍戰爭模式,在大明朝是我最先創造出來的兵器,戰術也是我最先在武器的基礎上設計的;而別人能跟在後面仿造火器、摸索戰術,也落後了一大步,只能跟在我的後面。這是一種全新的戰爭,官軍再能打,也在我們的節奏下,我不信剛剛進入熱兵器戰爭時期,京營就能比咱們高明了。」

姚姬聽罷便鼓舞他道:「那我們便靜候你的捷報,等你旗開得勝。」

張寧將腰帶上的黃金扣子扣上,拉了拉上衣下擺扯直,又將一把精致的短劍掛在側面。以前他是配長劍,後來覺得長劍影響活動,便換了一把短的,反正都只是裝飾,只要是兵器都一個意思。

然後他交待了一些事,參議部現在只有讓汪煜主持日常事務,舊將陳蓋負責防務;因為朱恆姚和尚等威信更高的人都不在武昌,連年長些的梁硯也在東線戰場,別的人如前任辟邪教分壇主侯茂等人忠心靠得住可是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明顯不足,已經無人可用了。反而汪煜雖然年輕,從知縣出身,辦事能耐還是不錯的;加上去年「常德之敗」後,身陷敵營的汪煜拒絕了官府的拉攏,徒步幾百里奔回辰州的事,上演了一場關公千里尋舊主一般的好戲,在參議部更得張寧信任了。

不過張寧最信任的顯然還是姚姬,於是親筆給武昌城文武留書信,讓諸文武遇到大事不能決者,便稟報「貴妃」。

安排定,張寧便倉促從武昌城出發,當天就趕路東去。出楚王宮時,張小妹聽到消息,急急忙忙跑來道別,不再躲在窗戶後面故意不見了。

出得楚王府,張寧寫了一份書面調令,讓侍衛長李震送到參議部。調永定營第四軍盡快出發,向九江府增援,隨軍押運一批火繩槍和彈葯充足前線軍需,同時也能作為後續接應永定營主力。

永定營編制五軍,但只有第一、第二、第三軍七千多人中大部分兵員是以前的舊部;第四軍和第五軍除各級軍官和少量老兵,主體是兩三個月前從各地招募和改編軍戶新擴充的,在此之前留在武昌城駐防。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臨時編制「永定營下營」是剛剛組建起來的訓練營,正開始訓練士兵,很多人連使用火繩槍的步驟都沒學會;顯然張寧寧肯調第四軍,也不願意把人數近萬的新軍下營直接往戰場上調。

發完這道調令,張寧再寫了一道命令。讓參議部下令在岳州府的姚和尚父子,用水軍的船、將已調往洞庭湖西岸的常德營主力回運一軍,向武昌城進軍,以增援武昌城武備。

馬車上用布包了一大堆棉花,這就是李震想的法子……實在沒什么創意。不過張寧把右腿放在厚厚的棉花上,至少能減震,不然骨折還沒痊愈,這么顛簸幾百里路真不知會成啥樣。

李震便是兩年前在慈利縣的監獄里撈出來的一個罪犯,長了一張又長又青的嚇人無常臉,不知是什么原因毫無血色。當時朱雀軍羽翼還未發展,在慈利縣面臨兵員嚴重不足的困難,從縣衙牢房里選了一批囚犯充軍,李震就是其中之一;算起來此人也是跟隨張寧時間較長的一批人,南征北戰下來,得到了張寧的信任,在前任衛隊長王賢被殺後,李震現任衛士隊長。

李震帶著一隊近衛騎馬護衛張寧的馬車,一行人急急就出城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