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秋天一葉落(1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596 字 2020-06-25

君子朋黨,君子首先是指士大夫統治者,然後才隱|射道德層面,而販夫走卒道德再高尚也是小人。大家平素志趣相投,在一起很相處得來,便為朋;有共同的利益而沒有根本矛盾,便可結為黨相互照應。一個傳統的人情社會,分開朋黨顯然是很不容易的。結黨營私,在官場上是一個刺眼的詞兒,興許比罵娘還辱沒人,但是全然不這樣做的官僚,世間又有幾人?只是有些事大家做得、說不得而已。

在揚州行宮,京官中的楊四海和「三楊」之一的兵部尚書楊榮走得越來越近了。

楊四海,南直隸人士,永樂二十二年甲辰科進士,在二十一年的鄉試中和張寧是同一貢院。他得中進士時十分年輕,到現在已經是出仕的第五個年頭,年紀只有二十五歲,卸任巡按御史的職務之後現在是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進士五年才做到五品官,但已經很不容易;像當年和他同期的狀元郎邢寬,現在還是從六品,而且毫無得到重用的跡象,眼下的前程看來還不如楊四海這個二甲進士。

四海先是得到了宣德皇帝的賞識,曾巡按湖廣考察軍政,回去之後很快就入了楊榮的法眼。楊榮有心拉攏栽培,四海正需一個像楊榮這樣有資歷有名望的實權人物,二人一拍即合,迅速走到了一起。因為士林還是很在意風度的,不然大家都信楊,四海直接認楊榮為義父也不是不可。

楊四海出身並非有背景的高門大戶,入仕以來是第一次與朝廷重臣走近,這不是劣勢,反而是有「清白」的優點。既然得到了楊榮的栽培,以後難免就打上了派別的烙印,輕易背叛是為士林不恥的事。所以楊榮拉攏到這個年輕進士同樣歡喜。

……近來皇帝朱瞻基已經視湖廣湘王為心腹大患,最精銳的神機營大部在九江覆沒,讓朱瞻基感受到了新威脅上升的活力和逼人的壓力。

朱瞻基已經下詔,大明朝無論任何人,只要取來張寧的首級,便封侯並賞黃金萬兩。因為「張寧」在血緣上是同族兄弟,按照太祖的傳統,兄弟間是應該互助友愛的,當初建文帝對朱棣下免殺令也許就有太祖組制的影響;宣德皇帝這樣堂而皇之地通緝殺兄弟自然不太合道義……但是他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即不承認湘王的身份,宣稱此人只是冒充皇室。

皇帝還唆|使文官寫了一些考證的文章,將張寧的祖籍履歷詳加闡述,大白於天下。自稱朱文表者,原姓張,背祖棄宗改名換姓,不忠不孝;曾蒙聖恩以舉人功名入朝為官,後目無君父,起兵謀反。實為無父無君之小人……這種文章在中國屢見不鮮,罵人罵得頗有文采者比比皆是,本就不奇怪,當年武則天還贊賞過痛罵自己的檄文很有水准。

於是有了這樣的說法,通緝誅殺一個欺世冒名的「奸人」也就名正言順了。至於為何一個冒名頂替的人身邊為何能聚集那么多建文遺臣,諸如此類的質疑,說是可以說的,但無法成為官方的言論。

皇帝如此心情,下面的臣子們都明白一個機會就在眼前:如果誰能替皇上分憂,平定湖廣的叛亂,必是一個舉世奇功,將來成為朝廷的肱骨之臣,甚至名垂青史。對於武將們來說,在邊疆打一百場仗都比不上干一件事一勞永逸,堪比救駕之功,但是救駕機會實在太稀少;而對於文官們,這是可以和擁立之功相提並論的,而擁立之功一輩子能遇到一次也算運氣不錯了。

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在眼前,誰有本事都可以抓住這個機遇。

楊榮在行轅和門生幕僚們見面時,開門見山就說了一句話:「咱們在揚州呆了近兩年了,興許不久就會搬到湖廣那邊去。」便是暗指朝政重心在何處。

他心里也自然會想,如果在這次大事中表現得好,將來成為士林文官界的泰斗領袖人物也不是不可能的。

對於楊榮這樣年僅花甲的人,前些年追逐的名利地位已經不太重要了,他也得到了這些東西,現在他最渴望的是真正的成就。人生漸漸走到落幕階段,得到世人和後人的認可,無疑將是一個圓滿的收尾。

在行轅里接見的門生幕僚人數並不多,只有三五人,有個頭發花白的老頭甚至沒有官職,但這些人都是交情很深值得信任的人。大家紛紛把自己的文章交上去,就好像私塾里的老師在收作業一樣。不過這種作業不是好做的,需要從六部、錦衣衛中許多人那里收集信息,甚至還有拜訪胡瀅後的所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