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宋和(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28 字 2020-06-25

通過錦衣衛南鎮撫司僉事陸尚書調查江西這件事是非常容易的,錦衣衛軍官在地方上行事有特權,幾乎什么都有權限查。於是很快就有密奏回稟到了揚州。

雖然大明朝廷的官僚體系以文案和法令程序作為運作模式,相對很呆板,但是錦衣衛的存在讓皇帝的耳目觸手更加靈活了,保密性也很高……只不過王狗兒這個人物的存在讓此間出現了極大的漏洞。

司禮監掌印目前同時提督東廠。東廠與錦衣衛合稱廠衛,是性質類似的機構,東廠是無法繞過宮廷司禮監的,錦衣衛也很難擺脫其影響;自永樂時期開始,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明朝皇帝意識到了宦官這個群體對政權穩定的天然優勢,有意識地在逐步培養和增強宦官集團,太監受到皇帝親睞,錦衣衛就會因此落下風,受制於司禮監。所以廠衛的秘密想王狗兒不知情,是幾乎不可能的。

胡瀅派出的家臣查出的東西是私人的,不足為大政謀略的憑據,此次錦衣衛的人復核確認了前期消息的真偽。除此之外,南鎮撫司送來的一份特別重要的東西引起了楊榮等人的高度重視。

一份由宋和親筆擬定頒布的叛軍法令。

法令包括軍政民和輿情等諸多方面,洋洋灑灑十幾條內容。其中有嚴令軍隊擾民違反者無論身份高低一律同罪,安撫百姓進行正常生活,揭發當地官吏橫|征暴|斂貪污不法魚肉百姓的罪惡,挑選道德高尚的士人做官等內容。法令用簡單直白的文字寫成,毫無文言文的用辭。

當然這份東西的內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寫它的人宋和。宋和何許人?建文朝的進士天子門生,「靖難之役」後不知所蹤,傳言是跟著建文父子跑掉了;他是朝廷追查的重要對象之一。

楊榮當著胡瀅和楊四海等人的面說:「目前最要緊的事,得馬上派人回京在內閣庫房中找到當年宋和的字跡,予以對照真偽。宋和中過進士,在文淵閣庫房(後來的西庫)中肯定有存檔卷宗,就算他當年的殿試文章原本都應該找得出來。」大明朝本質上是文官治國,各種案牘制度已相當成熟,所以就算過去二十多年的東西也有存檔。連當年太祖時期用璽簽發的聖旨政令全都有副本存放。

胡瀅以為然,出謀劃策道:「楊公雖然是內閣閣臣、文淵閣大學士,如果親自回京,是有權力查文淵閣庫房的檔案的。不過要離開行宮,得先面聖才是。咱們謀劃的事可以向皇上先行奏報,不過尚未完善之前,可請皇上擱置暫不告訴朝廷大臣……」

楊榮心里清楚,胡瀅提到的「暫不告訴朝廷大臣」中的大臣主要指楊士奇。為了保密性,楊士奇顯然已經被他們排斥在這件事的圈子之外;不過大家哪怕在私下里談論,也只能通過暗示,不敢直接「誣陷」楊士奇。因為楊士奇現在還做著內閣首輔。

內閣建立於太祖年間,一開始只充當政治|顧問的角色,品級低且無實權。但是宣德皇帝登基後,立志逐漸重塑更加合理完善的權力格局,首開閣臣兼任尚書部堂的先例,閣臣的權力自此極大地上升;明朝無宰相,但內閣閣臣很多時期比宰相權力大……

歷代宰相一般只有決策權;但明朝閣臣既參與制定國家大政的決策,又同時通過掌控六部直接擁有執行權。(按照傳統的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決策,尚書省下面的六部執行。明朝太祖初期也有中書省,相當於宰相。)少數幾個人既參與決策、又掌握執行程序是什么狀況?一句話便是,幾個人在皇帝跟前商量一下帝國事務該怎么怎么辦,然後散會就可以各自去辦了,幾乎沒人能管到他們。這也是明朝背上中央集權強化的名聲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楊士奇作為宣德皇帝的內閣首輔,是位極人臣的地位,只要他一天在位置上,什么蟲蟲馬馬的官僚哪敢輕易說他的好歹?

不過因為楊士奇不幸曾經和湖廣大匪湘王交情非淺,明顯如今在皇帝和朝臣心中的地位下降。只是因為沒有一點證據證明楊士奇和張寧還有關系,宣德帝朱瞻基暫時並不想動楊士奇這樣的重要人物。權力中樞的成員穩定、是一個政權成熟的標志之一,宣德帝深諳其中之道,他不是個胡來的政治家。於此相比,後來的崇禎帝一朝十幾年換了五十多個內閣大臣,其糟糕的程度可見一斑。

……楊榮等人商量了一番,分工合作。由楊榮親自去見皇帝,然後趕回京師到文淵閣庫房查檔,尋找證據;胡瀅留在揚州「行在」衙門,負責與錦衣衛南鎮撫司保持聯絡,掌握和謀劃此事的進一步發展。

而就在這時,年輕的楊四海再次提出了大膽而具有想象力的假設:「江西謀反的人既然能得到宋和這等人物在左右,必非尋常。建文在武昌;又不可能是張寧的人。那么叛軍打著建文太子的旗號就極可能是真的。

我們認為湘王一黨和建文及其太子有隙,那建文太子起兵失敗後,下官認為正是湘王鏟除隱患的一個絕好機會。建文太子去了哪里?或許他是不是已經被湘王密|謀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