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阿房宮賦(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22 字 2020-06-25

張寧想到了法子,立刻有了種廢寢忘食的感受。覺也不睡,當晚就連夜留在書房謀劃,大方向已經想到,關鍵是怎么制定出合理的細則。誰來評功?如何防止掌權者以公謀私、照顧私人,這中間如何制衡?

燧發槍,領先這個世界一兩百年的東西,但他相信一定可以造得出來。

就好像自火炮被人類創造出來,無論是元軍還是後來的明軍,都只能用大口徑的短管臼炮,盞口銃、碗口銃、大將軍……長管野戰炮那種極高初速的火器是幾乎沒有可能的;為什么?因為長管炮膛壓太高,鑄造技術有限,管壁稍不光滑或是有砂孔就要炸膛。不過最後還不是讓張寧和一幫匠人給搗鼓出來了。銅芯鐵包炮身,中空水冷……法子總是人想出來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而且湖廣極度缺銅,連整個中國都缺銅,張寧的條件並不好。為此現在的湖廣經濟已經受到兵器局的影響波及,市面上急缺銅幣,銅料都拿去造炮了。地方上的金銀儲備也不夠,現在朱雀軍參議部軍餉都發不出來,辦法是印紙票;不過這玩意和明朝廷發的大明寶鈔,以及後世的紙幣是完全不同的,主要功能是讓文武官吏將士拿票到府庫的鋪面換取需要的物資,糧食、絲織品、手工品、各種獸皮原料等等,相當於以物支付報酬。湖廣經濟已經退步到以物易物的程度。

……

次日早晨,他來到官署想找文官幫忙完善自己的設想;制定兵器局的人事考察細則,在參議部內部也不用保密的,可以找人幫忙。可是思量了半天,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合謀的人,如果朱恆在武昌應該是可以找他商量的。但朱恆現正在武昌到九江之間的某地永定營大營,沒回來。

只好自己琢磨,那這件事就得花些時日了,急也急不來。

這時大將陳蓋進官署提及一件事:「今日永定營第四、五軍要在城北校場演練,新兵訓練了兩個多月已頗有成效,王爺是否要去觀看?」

張寧稍一想,便決定隨陳蓋等武將去看看狀況。現在武昌城的安全主要靠西面的常德營東渡洞庭湖後的一部,以及位於東南方的永定營主力大營;部署是武昌城受到威脅、這兩邊的軍隊便向中間增援。但是城防還是只能靠武昌城內的第四、五軍,兩部新建的人馬,從來沒上過戰場。於是張寧不得不重視他們的狀況。

宣德二年底到今年初,朱雀軍下屬三營陸軍一營水軍都經過了一系列編制擴軍,但是規模有限,因為眼下他們無法有效動員各地普遍的青壯丁夫。駐扎在武昌城內的永定營第四五軍就是這次擴軍的產物,除了軍官全是新手菜鳥,大部分是流民和城鎮破產者。

武昌城校場在北面,距離官署並不遠。城西外臨江,有幾個碼頭沒有地方建校場;南、東兩面城郊人口過於密集,依附於大城重鎮的人口聚集於此,估計數以十萬計。只有城北才修建了一個校場,朱雀軍集結大型訓練便多在此地。

一行武將簇擁著張寧騎馬至北校場,只見幾千人分成兩邊排列,旗幟衣甲鮮明、隊伍成列成排竟然兩個月就有些模樣。

張寧問陳蓋等人,士卒是否學會了使用火繩槍,部將答「一個月就練熟了」。他心道:等燧發槍進入批量制造階段,動員組織軍隊的時間會更快。

而且武器的進步也會進一步縮小精銳老兵和新軍之間的差距。一幫農夫只要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就可以投放戰場,一個新兵和一個精通弓馬騎射武藝高強的人,拿著同一種火器發射,殺傷效果是一樣的。但是如同朝廷京營的那些精兵,不經過十年八年的錘煉達不到那種彪悍程度,只要損失了就無法從民間招募到對等的兵員補充。

張寧白手起家,手頭沒有久經沙場的家臣精兵,火器部隊是他不二的選擇。

旁邊一個武將正在稟報當日的訓練內容:「全軍不發鉛彈,只發火葯;排隊走近至二十步,讓他們面對著開火齊射,練膽。槍響後有落荒而逃的,就用鞭子抽,抽到他懂規矩為止……下午放炮和隊列推進,讓他們熟悉何時會放炮,何時該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