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阿房宮賦(1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22 字 2020-06-25

及至旁晚,張寧回到楚王宮吃過飯便閑來無事,到書房隨手拿本書瞧瞧消遣。人要放松主要是心情,無所事事唯心所欲的心境最是輕松。同樣是看書,科舉時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寒窗苦讀便非常辛苦;但現在這種時候的閱讀就大不相同了,有興趣便看看,無趣便丟下,十分隨心。

張小妹也來了書房,她先把屋子收拾了一下給張寧泡了一盞茶,又做了一陣瑣事,便在旁邊坐下來做針線活。倆人沒說什么話,顯得很安靜,小妹見他在看書可能也不想打攪他。

也不知道她在縫什么東西,每隔一陣子,她便要把線用牙齒咬斷。張寧注意到她這個動作,又默默地瞧她的旁邊放著剪刀,卻不用。她先將線拉直,然後把嘴湊過去,「啪」地一聲輕響,這個時候只要張寧轉頭看,總能看到她咬針線的動作,還有光滑紅紅的嘴唇里露出的潔白貝齒。

這種寂靜的氣氛沒過多久,張小妹終於還是說話了:「你在看什么東西,要不讀出來讓我也聽聽。」

張寧稍稍遲疑,也不必答話,片刻後便誦讀出來:「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讀完他又稍作講解字面意思,接著說道:「這是唐朝杜牧的一篇賦,主要是黑大秦朝,詬病秦始皇驕|奢|淫|逸不施仁政。從詩詞歌賦上看,這篇賦流傳千古是達到高度造詣了的;可從見識上看古代文人的見識也止於此,沒有什么新東西的。」

張小妹說:「我也聽人說過古代的秦朝很殘暴,所以才二世而亡。哥哥覺得不對么?」

「至少我看到了秦的兩件很有遠見的政略。」張寧若有所思道,「第一是秦的軍械、器杖等物尺寸標准化,所以一輛馬車如果壞了,很容易找到相應的配件。第二是商鞅的法家治國之策,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和小妹說這些東西顯然是錯了人,可她好像也不覺得枯燥,後來又纏著張寧給她講什么是法家,接著自然還有諸子百家怎么回事。不知不覺天都完全黑了,時間過得實在太快。

……不過有關秦國的故事,給了他靈感,好似讓他領悟到了一些可以實用的東西。

商鞅變法,鼓勵耕戰,讓平民可以通過生產糧食和立戰功封爵,實際是制定了一套「升級」制度,深諳人道;不過因此與包括秦的各國貴族產生了根本矛盾,敵視的階層實力太大。

人們需要一條晉升的途徑,好有個奔頭,這樣不僅有利於許多人一起協同將一件大事做得更好;還可以把人的野心和希望消磨在一種比較溫和穩定的方式上,有利於統治的穩固。秦朝的方式是交糧和戰功,現在的大明朝是科舉,其實都是一種升級系統。通過制定一種規則,讓大家努力作出了貢獻、以及將時間精力投入之後,能看得見自身的一個上升過程;而且最上面還有一個非常誘人的目的地,就好像驢子前面的胡蘿卜一樣……有了完善的規則,大伙兒才不用投機取巧、通過人情世故專營;這樣的規則會讓一個部門機器運作良好。

張寧以前是個非常守規矩的人,但是內心深處卻藏著另一種叛逆想法,那就是想要自己制定規則。而且他覺得可以把這種想法在眼前的兵器局里試用。

他想要實驗制造出燧發槍,但是無奈自己也沒辦法,本來的打算是在官吏工匠中懸賞,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剛過半天時間,他自己就對這種法子產生了質疑,真的有用么?

一件「產品」要成熟到可以投入實用,里面其實包含許多種技術,一枝燧發槍實則就是一項工程。不否認世上有天才,但要通過懸賞讓一個人就創造諸多環節的技術,顯然可能性是非常渺小的……與其如此,還不如讓許許多多的人參與其中,每個人出點力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這一項工程。問題就在於一個上位者、如何才能「壓榨」出這么多人潛力,並讓他們良好地合作。

張寧覺得做這樣的事就是自己的分內事,是一個人擁有權力後應該干的工作。

那么就可以試試一種與功勞評定和貢獻度直接掛鉤的「晉升規則」。制定出評級的具體標准,劃分其中利益分配的高低以及晉升職務的規則;現在在籌備六部,如果一個工匠可以利用自身的天資和努力進入工部做官……這種事恐怕會極大地提高人們的熱情。畢竟在這個時代,底層百姓除了讀書科舉一輩子都沒有盼頭,而且在沒有義務教育的制度下,有些人一出生就沒可能讀書的;想做官想往上爬並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