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雨(3)(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39 字 2020-06-25

楊士奇侃侃而談。張寧忽然明白了:於謙早就想索要槍炮。

但是於謙可能是認為在這種時候索要槍炮是一種要挾和試探,於是自己先請辭兵權,然後通氣楊士奇在朝中幫他提此事……這師生兩人,配合得當真十分有默契。

張寧終於松了一口氣。於謙這種姿態,不僅更加溫和,而且也表明了對兵權並不留戀的心跡。

一縷陽光從窗戶里照射進來,晃了一下張寧的眼睛,此時他才注意到,雨不知什么時候停的。陽光仿佛驅散了古色古香的房屋中的陰霾,也帶來了一縷光明叫他心里一下子似乎就亮堂起來。雨後天晴,外面的空氣感覺似乎特別清新,草木如洗滌過一般,天地明凈。

張寧深吸了一口氣,當機立斷道:「我覺得楊公所言極是,若諸公沒有異議,即可下令兵器局安排調運火器。」

接著他從懷里掏出一個信封,「不久前我收到一封於謙的信,他請卸任江西防務。當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於侍郎臨危受命,不可半途而廢。這份奏請我駁了,楊公與他有師生之誼,是否也該通信勸勸?讓於侍郎無須牽掛太多,安心於國事。」

楊士奇急忙站起來,拜道:「老臣代廷益向湘王請罪,隨後定然修書責罵他一番,不明大義,有負皇上和湘王的重托!」

議事之後,幾個大臣從大堂里同行出來。楊士奇神色淡定,隨口對朱恆說道:「提請調撥火器之事,本應朱部堂說的,老夫今日似乎有越粗代庖之嫌。」

朱恆擼|了一把凌亂的大胡子,頗有深意地露出一個笑容:「哪里哪里,楊公乃朝廷首輔大臣百官之寮,什么事提不得?下官就算想說,也得先與楊公商量才是。」

……

都昌縣,於謙接連收到了從九江城快馬送來的幾份公文書信,都是武昌來的。

湘王接連駁回請辭奏文、咨文江西安排接收火器的公文,讓於謙松了一口氣又提起。此番他不知自己是什么心情,按理是件好事,已試探出自己在湖廣政權中的信任還未破壞;但接下來就將會親歷內戰,於謙心里其實有點厭煩這種戰爭。

面對浩浩鄱陽湖,他多次自問所作所為。古之聖人雲一日三省吾身,是否有過這樣的迷茫,還是堅守著典籍中的訓律作為准繩?

就在這時,一個將領走上城樓,腳上用力並攏站直身體,直著手臂抬了起來行了個禮。這將領是永定營的,所以才會用這種怪異的禮節。「稟大人,有客在城下求見,自稱是大人的好友,名叫王儉。」

「王儉?」於謙頓時納悶,他怎么又回來了,當然不是被抓回來的,否則哪來求見之說。於謙便道,「領上來見面。」

「遵命!」小將應答。

王儉風塵仆仆,一身布衣,頭上用塊臟兮兮的布包著,不知多久沒換洗了。他走上來抱拳淡定地向於謙行禮,於謙問道:「你怎么回來了?」

這回王儉不像上次那樣偷偷摸摸以文字無聲言論,他朗聲說道:「學生心中有惑仍未解開,恩師可否留學生在鞍前馬後?」

於謙道:「你投身在此,南京的家眷怎么辦?」

王儉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身取義也。」

於謙沉吟片刻,王儉上次私見就應該瞞不過武昌耳目的,如今索性正大光明也沒什么好隱瞞的。而且忽然之間,於謙很想把王儉留在身邊,和他說說話。

好像王儉就是另一個自己,解他的惑,何嘗又不是解自己的惑?

王儉只是個小角色,留在江西也沒有說公開反叛,按理朝廷不至於抄家滅族大動干戈。可如果真的牽連了他的家人,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於謙不置可否,並未攆王儉走。

王儉這時便問:「恩師已做好准備與南直隸的官軍大動干戈了?」

於謙板著臉道:「打仗就要死人,當兵吃糧報效國家,戰死是應有歸宿。我們能做的應該是約束軍紀,免讓兵變成匪禍及平民。這一仗注定無法避免,無論是宣德朝官軍擊敗朱雀軍,還是朱雀軍擊敗官軍,流血漂櫓都是注定的結局!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終究要分出個勝負,湘王奉建文皇帝正朔,我等為此效命並無對錯!」

他在試圖說服王儉,同時也在說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