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石鍾山記(1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55 字 2020-06-25

於謙到了湖口縣,隔著狹窄的鄱陽湖入江口,對岸就是九江……他就是從九江城出發的。數月來,於謙從九江來,到達湖口縣,幾乎繞鄱陽湖轉了一個圈。當年得中秀才後,接著就准備鄉試會試,沒能有機會仗劍游歷江湖;今番因公務卻是走了許多地方許多路。

他們不在縣城,在鄱陽湖邊,一個軍士正牽著馬在湖邊飲水,於謙站在湖岸枯草間正翹首遠眺水面。隨行的王儉背著一個包裹,包裹里裝備半包的紙張,都是於謙這些日子來的見聞記錄。要是把這些字整理一下,恐怕還能刻印本書出來,叫某某游記也是妥當的。

「大人,那就是石鍾山。」湖口知縣恭敬地提醒道,見於謙回頭看,便遙指左面的風景。

「哦?」於謙果然感興趣地看了許久。知縣又問:「今日尚早,大人既然到了弊縣,何不上去游歷一番?」

於謙淺淺誦了幾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知縣忙道:「大人竟能將東坡居士的原文背下,博聞廣記另下官敬佩至至。」

於謙不置可否,確實就算這篇《石鍾山記》比較有名,但飽學大儒臨時恐怕鮮有能背下來的。士大夫科舉要背誦很多書不假,但不必背蘇東坡的文章,何況做官之後大多丟下了文章,連當年考的文章也可能忘記了許多。

單單在鄱陽湖走了一圈,於謙就有多次機會懷古,神州各地果然是沉淀諸多,到處都有人文痕跡可循。他沉吟片刻,便道:「此番就不去了,換個時候再游,更有心境。」

王儉道:「人生苦短,諸事纏身,或許以後再也沒機會到此地了。」

「嗯。」於謙淡淡回應了一聲,卻無太多惆悵之意。

一旁的武將韋斌顯然也對這么一座山坡一點興趣都沒有,連對蘇軾也沒興趣。他聽到這里,便扯開話題道:「不是有消息徽州進駐了大量官軍?末將不解,巡撫大人為何至今仍將永定營和九江軍(漢王降軍)大部分都放在九江城按兵不動?」

「這里不是談軍務的地方。」王儉提醒道。

衛斌只好怏怏住了口。

就在這時,聽見後面的大路上有一陣馬蹄聲。於謙等回頭看,只見四騎正沖著這邊跑來,遠遠的隱約像是信使。等走得近了,果見其中兩個是信使,但於謙不在意信使,一時間注意力被另一個女子吸引了,因為她是羅幺娘。

羅幺娘的嘴唇向兩邊一抿,看著於謙露出了笑容。於謙道:「羅姑娘。你怎么來了?」

「在武昌整日都很無趣,正好知道你們家的家丁到武昌送家書,要返回江西,我等他出城後就跟來了。聽董夫人說你在江西把鄱陽湖都轉了個遍,這等好事也不叫上我,咯咯。」

羅幺娘說話的時候,便把頭上的方巾取下來,露出一頭梳成發髻的青絲。她穿著男人的袍服,但一點都不像男人,且不看那凹凸有致的身材,臉也很漂亮,眉毛畫得細長、幾入發際,光潔的額頭上方發梢之處,有一些細細茸茸的細發,在陽光下泛著微微帶橙的光澤。

旁邊的知縣悄悄問一個不久前才熟絡上的武將,那武將小聲道:「內閣首輔楊公的養女。」

於謙搖頭微笑道:「我在鄱陽湖翻山越嶺卻不是游山玩水……羅姑娘這么就走了,可告訴楊公了?」

羅幺娘道:「走的時候家父不在家,我留了封信。不打緊的,家父知道我是來找你,自然能放心。」

穿青袍的湖口知縣插口道:「旁邊就是大名鼎鼎的石鍾山,乃湖口縣一勝景,下官之前就派人到山上的寺廟安排齋菜了。既然於大人在此逢故交,不如今日就上山一游如何?」

這回於謙沒有直接拒絕了,他問羅幺娘:「聽說過石鍾山么?」羅幺娘搖搖頭,抿了抿嘴:「好像……是在哪里聽過的。」於謙道:「蘇東坡寫過一篇《石鍾山記》,此地由此更加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