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石鍾山記(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55 字 2020-06-25

羅幺娘也不太客氣,笑道:「呵,那你要用山上的齋菜為我接風洗塵么?」

雖半開玩笑的話,可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又是認識多年的人,於謙正待要答應。不料就在這時,一起到達的戴大帽的信使開口道:「還請大人先看看都昌來的消息。」

於謙這才意識到自己方才有點疏忽,只顧和羅幺娘說話,對明顯因有公務才找過來的信使連一句都沒過問。他和羅幺娘說話的時候表現很淡定,很好地保持著士大夫榮辱不驚的素質,但是一點疏忽卻掩蓋不了他內心的驚喜和關心。

他循聲看去,只見說話的信使穿著半長的圓領袍服,褲腳上的襪子綁得很緊,腳上蹬著皂靴。信使帶著大帽,帽檐壓得很低,上前見巡撫大人時頭微微低著更是只露出半張臉。

信使上前從竹筒里抽出一卷上漆的紙,遞上來。於謙撫了一下袍袖,伸手接過來,鎮定地拆開來看。很快他的眼皮跳了一下,女人心細,羅幺娘很快發現了他的細微表現。

這份東西不是公文,是駐都昌城的內侍省情報分司送來的軍情。自書信送出之前,官軍一部不下五千人已經自徽州府出動,向江西邊界進發。這說明官軍在徽州的集結和戰爭准備已經完成,前鋒才會主動出擊。

於謙詳細看完,轉身便將紙遞給大將韋斌。

羅幺娘說道:「咱們還是不去游石鍾山了罷,我走了那么遠的路,有點累了,先歇兩天。」

「也好。」於謙隨即下令道,「派人乘舟去對岸的水營,立刻調一艘船到湖口來接我們,今日便回九江城。」

湖口縣知縣意識到巡撫大人可能有急事,不便打聽也不便留,忙提議由縣里派船恭送大人。但於謙堅持要坐戰艦,知縣只得作罷。

……進九江城時,早已入夜了。巡撫轅門內,燈光依然亮著;外面的長街兩旁掛著零星的燈籠,光線相對黯淡,巡撫行轅所在地燈火通明便更加突出。

廳堂中於謙和幾個人正在議事,除王儉等幕僚,武將有韋斌、張承宗等幾個人,都是永定營的武將。因這次連夜議事有點私下性質,九江軍各營指揮使一人也不在場。

於謙對韋斌說道:「上午韋將軍問及為何重兵屯於九江,其中緣故:這次朝廷官軍自南直隸進逼,方略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九江城。」

韋斌抱拳道:「末將無意冒犯,只是不知為何要保九江就一定要困守一地?記得兩個月前大人就曾說過,要保九江必守鄱陽湖。而今官軍已從徽州進軍,探報上說五千,通常定有後續兵馬跟來;鄱陽湖東面各府縣地方官和衛所指揮使,既能投降我們,豈不能投降官軍?這些地方文武根本不會死守城池,官軍必勢如破竹。而咱們的重兵在九江按兵不動幾個月,就算現在臨頭才增援,如何來得及?這事沒法向王爺交代的。」

「本官身為江西巡撫,有節制調遣本省兵馬之權,九江城的主力按兵不動,責任當然應由本官來擔,我今夜就會寫好奏呈報上去。」

於謙回顧左右,大伙暫時沉默一片鴉雀,他又說道:「江西有多大?十三府七十七縣。韋將軍方才說得好,地方城防軍是不可能為咱們賣命死守對抗官軍的。那我們永定營一萬多人,算上九江軍(漢王降兵)水陸共三萬余人,如何防守?便只是鄱陽湖東線也有上十個需要守衛的要害之地。分兵守城顯然是下下策,兩個月前剛剛有官軍進駐徽州的消息,我的打算是在鄱陽湖西面擇有利地形,集中兵力迎戰官軍……」

幾個武將聽罷紛紛點頭,這個方略在行轅上層已不是秘密。

於謙道:「但我兩個月前走到景德鎮時就覺得這個方略不妥了,所以才遲遲按兵不動。景德鎮軍械不修,兵馬極少,恐怕百年未遇一場大仗;細思古今上下,那片地方幾時有過記載的大戰?前人不擇此地用兵,自有道理。兩個月來我走遍了鄱陽湖左右諸多州縣,又詳查遠近山川地形,認為重兵集於鄱陽湖東南作戰甚為不妥。

何故?朝廷用兵乃欲平定湖廣,從江南自東趨西,此役目標必是九江城。奪取九江城,便完全控制了鄱陽湖和長江下游,接著官軍重兵便可以沿江而上,直逼武昌如履平地;江北京營主力及大量糧草物資亦可從九江附近渡江,保證進兵有充足增援。此要害之地,官軍打江西,不重九江又重何地?

既然官軍目標是取九江,為何不直接從南直隸沿江進軍湖口,卻調兵至徽州?此乃舍近求遠之路,我們不能聽見大軍壓境就被迷惑。我曾思官軍不直接進逼湖口,是受制於渡水困難;但他們自徽州來,就算奪取了鄱陽湖東岸各鎮,仍需渡鄱陽湖,除非從南方繞行,但路太遠了得不喪失。

本官不得不提防,官軍在徽州聚兵是佯攻,實則是要取湖口渡湖。朝廷兵力雄厚,就算在南面開始作戰,仍然有余力直接從長江下游分兵逼湖口、進而取九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