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如意算盤(一)(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1752 字 2020-06-26

說什么相府出身的大家閨秀?實際上娘家早已敗落,卻偏偏端著賢良貴女的架子,將沈家上下哄得服服帖帖。

對她這個姨母,不是面子情,不見真心恭敬。

自己這個女兒又是嬌養大的,有這樣一個厲害的妯娌壓著,這些年來過得委實不容易。幸好二老爺是好的,曉得疼人,總算使得老太太沒有後悔當年搶了這個外甥做女婿。

三十年前,一手推動沈喬兩家婚事的,正是喬老太太。

喬氏當年只有十二、三歲,天真爛漫,要是沒人誘哄,哪里會起淑女之思

二老爺是孔孟門生,大家少爺,也不是輕浮放盪之人。要不是喬老太太時常叫外甥過去,又有意給安排,二老爺與二太太哪里有機會相處?

歸根到底,是喬老太太嬌養女兒,舍不得將她嫁到旁人家吃苦,才盯上自己姐姐家的外甥。

大外甥年紀比喬氏大八歲,已經娶妻,自然不是考慮之內;二外甥比喬氏大三歲,又是少年才子,前途可期,不正是最好人選?

她曉得二外甥已經有婚約,可也曉得孫家身份,很是不以為然。

三老太太因沈孫兩家婚約,沒少對喬老太太這個親妹妹抱怨。

只是三太爺積威所致,加上三老太太向來「以夫為天」,即便嫌棄孫氏出身低,可也沒有起過悔婚的念頭。

還是喬老太太買通姐姐身邊的婆子,時常在三老太太跟前念叨些「誰家女婿得了岳家提挈」、「誰家取得小門小戶媳婦交際中丟丑」、「誰家娶了商戶出身媳婦被笑話貪財」之類的話,才引得三老太太對次子與孫氏的婚事越來越不看好。

等到二老爺與喬氏兩下有情的事情爆出來,三老太太明知丈夫不快依舊「順水推舟」地應了此事。

而後,沈家與孫家退親,二老爺與順利與二太太成親,喬老太太順心如意,本是歡喜的。

可隨即就是晴天霹靂,二老爺夫婦直接被分了出去,沈家也就此遠了喬家

不僅沈家運勢急轉直下,沒過幾年三太爺、三老太太相繼病亡;喬家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喬老太爺在一次「京察」中被尋了錯,奪了國子監祭酒的清貴差事,降兩級外放出京,後來就至死沒有再爬上來過。等到下一輩,大老爺、三老爺雖入仕,卻是晉升艱難,二老爺更是只能頂著個監生的名頭混日子。

如今喬老太太兒孫的前程,又要仰仗沈家這邊。

可沈家當家的大老爺、大太太,同喬家並不親近,對她這個姨母客客氣氣不見親近。

沈珞沒有定親時,喬老太太本打算兩家親上加親,將長房孫女許給沈珞。二太太卻瞧不上兄長家的門第,不願意娶娘家侄女,主動挑了何家。

為了此事,喬老太太還曾埋怨過女兒,母女兩個有過嫌隙。

不過等到沈珞出了意外,最心疼女兒的還是喬老太太,哪里還舍得埋怨?母女兩個重歸於好,倒是比之前往來更緊密。

待聽說沈家要過繼嗣子時,喬老太太並沒有想到「親上加親」上。老人家好強,被女兒嫌棄了一回,哪里還有臉提這個?

不過今日見了沈瑞、沈珏兄弟兩個,喬老太太卻是不由多想了幾分。

旁人見沈家三兄弟共居,還以為沈家並未分家,喬老太太卻是曉得的。

這個家里是長房當家,現下是,以後也是。

自己的女婿只是從五品,今年又沒有升遷的消息,可大老爺如今已經是尚書。

過繼嗣子是為了傳宗接代,以沈瑞的年紀,肯定會早早就成親,到時難道要女兒在侄媳婦手中討生活不成?

至於二老爺夫婦分出去的事,喬老太太在腦子里想了想就給否了。

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二太太在尚書府,喬家與這邊走動起來才更加名正言順。

心疼閨女的同時,喬老太太不得不為兒孫做打算。

原本不曾聽聞沈家擇嗣之前,喬老太太想的好好的,等沈珞周年後,就擇一孫求娶玉姐。

沈家這樣人家,雖不會召贅,可對於玉姐這幾房剩下的最後一點親骨血,叔伯只有越發疼愛的。旁人家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沈家卻不是這樣,從沈楊兩家交好至今就能看出來。

等以後過繼年幼的嗣子,即便養成,也未必能越過親閨女、親侄女去。

誰會想到沈珞過世不及半年沈家就議定了嗣子人選,而且選的還不是年幼的嗣子,而是十幾歲的半大少年。

同兩房名正言順的嗣子相比,玉姐這個二房庶女反而顯不出分量來。加上三太太懷孕,不管是男是女,嫡出到底比玉姐這個庶出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