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如意算盤(三)(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1716 字 2020-06-26

田家兩兄弟,年長的叫田英,年幼的叫田榮。

田英苦笑道:「書院的學子是十六應童子試,田家祖訓男子及冠方可求功名,我們兄弟還有好些年……」

大家聽了這一句,都十分意外。

要知道科舉出仕,誰也不能保證一撮而就。有的人白發皓首才舉業,即便僥幸中了進士,不過是止步七品;同樣要是少壯進士,入翰林也好,外放也好,才能更進一步。

像春山書院那里,因為大家都是翰林子弟,本來就是書香子弟,家學淵源;其次就是致仕的翰林教書,老師的水品就比外頭書院高一頭。

高,先生的要求也要,不是覺得學生們十幾歲就肯定能得了功名,而是希望通過一次次考試,使得他們在科舉仕途上能比旁人早行一步。

像南城書院這樣要求學生十六歲應童子試的,倒是如今民間學子的常例。六歲啟蒙,十年苦讀,十六歲開始下場,一場場地考下去。

不過像田家兄弟這樣,有祖訓丨要求二十下場的,還真是頭一回聽說。

旁人十五、六歲下場,田家滿二十才許下場,這前後就差了兩科。

等到田家人考到最後,得了功名時,在仕途上也比同齡人晚了。

這難道就是田家人不出高品級官員的原因?

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這一點。

沈瑞是旁觀大明科舉制的後來人,覺得這制定田家家訓的!先祖是個有大智慧的人。

實在是科舉這條路「誨人不倦」,大明朝三年一科取進士百十余人,這條路哪里是那么好走的?多少人走不到終點,倒在半道上,有的是身體垮了,有的是心智被摧毀。

男子二十歲的時候,不管是身體,還是心智都是成熟的時候。如此就是科舉落第,也不至於一蹶不振。

至於晚登科也有晚登科的好處,處事沉穩,不容易為外物所惑。不過壞處就是,容易泯滅與眾人。

大家都是少年人,提及科舉,就提及左春坊大學士楊廷和。

楊廷和雖是同進士出身,卻是十二歲舉於鄉,是大明朝開國以來年紀最小的舉人。

又提及翰林院侍讀學士蔣冕,十四歲的解元。

還有成化五年的王臣,十六歲中進士與庶吉士,大明朝最年輕的進士。

如今在座眾人最小的十一歲,最大的十五歲,都在讀書求學中。提及上面那幾位少年登科的儒林先輩,都是羨慕不已。

不說旁人,就是沈瑞心里,即便沒奢想著在功名之上順風順水,可也無法想象自己從十幾歲考到三、四十歲的光景。

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二十歲之前中舉,三十歲之前謀進士。如此一來,正好在正德中出仕,避開正德初年的官場動盪。

離正德登基還有四年,是不是該想個法子提醒王守仁了?

沈瑞想到此處,陷入沉思。

喬永德在旁,聽著大家說的熱鬧,沒人搭理自己,肺要氣炸了,也顧不得堂弟方才私下勸說,「騰」的一下起身,一下子踹倒了面前的小幾,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小幾的茶杯落到地上,摔了個粉碎。

偏廳上一下子靜了下來,喬永善滿臉無奈,忙起身對眾人抱拳道:「我家五哥這幾日遇到點事,心里正不痛快,還請諸位表哥、表弟勿要與他計較,永善在這里代五哥給大家陪不是……」

沒有人接他的客氣話。

喬永德算老幾?他不痛快,就在家里貓著就是,有什么資格對大家發火?

見大家神色淡淡,喬永善求助似的望向沈珏:「珏表弟……」

沈珏輕哼一聲,轉過頭去,並不接喬永善的話。

沈瑞雖不喜喬家人,可也要顧及沈珏,便道:「我們沒事,喬表哥還是先去看看令兄吧……」

喬永善感激地看了沈瑞一眼,轉身追喬永德去了。

沈珏沒好氣地道:「瑞二哥倒是好脾氣?」

沈瑞道:「難得諸表兄、表弟過來,何苦為了個渾人,擾了大家興致?」

楊仲言笑道:「瑞表弟說的正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將咱們都當成鄉下人,咱們就一塊村著,別搭理他那個城里人,就是……」

何泰之搖頭道:「不過井底之蛙,誰不曉得江南富庶不亞京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