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金針暗渡(四)(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1676 字 2020-06-26

謝遷么?只要今上在位,就穩如泰山,這次「偽書」風波揭不起什么風浪

沒兩日,就傳出一段「佳話」出來。

謝遷謝閣老看到自己署名的狀元文集後邊的「偽作」,頗為欣賞,不僅沒有追究對方「冒名」,待知曉對方亦是出自余姚,且是去年落第禮部試的旁枝族人,頗為看重,使人請到相府安置。

一時之間,多少人讀書人嘆惋,只恨自己不是余姚人氏,不是謝氏族人。

有了謝遷「珠玉在前」,其他眾狀元,也少不得引人關注。這次刊印的狀元文集是一套,在朝的諸狀元公都囊括在內。

不過讓諸「觀眾」失望了,其他幾位狀元公半點動靜都沒有。

沈瑞冷眼旁觀,也是瞧明白了,旁人要是接納「槍手」,有「東施效顰」之嫌;要是不接納,對比之下,倒是顯得寡恩薄義。既是都不討好,於脆不理不睬就是。

沈理案頭的狀元文集正是沈瑞送過來的那本。

沈理倒是帶了幾分興致,將後邊的文章看了一遍,隱隱地有些失望,對沈瑞抱怨道:「這也太糊弄了,就算要作偽,也要尋個像樣的槍手,出來……

沈瑞自己的文章,就被楊廷和「批」過,倒是並不因此覺得沈琰就真的不可取,狀元為文魁,他們的眼光高於常人也說不得過去。

只是想著後年的春闈,沈瑞道:「六哥,你瞧著沈琰文章火候如何?後年那一科可是有希望?」

沈理聞言,皺眉想了一會兒,半響不應聲。

「六哥也看不准?是可上可下?」沈瑞詫異道。

說句實在話,沈琰前面考中舉人,已經夠令沈瑞驚詫的。畢竟在松江時,他連廩生都不是,不過是附生。

鄉試要真的那么好過,舉人也就不會被世人稱為「金舉人」了。

沈理搖頭道:「不至於。我是想去年南直隸鄉試主考官是哪個,要是其他省的舉人,如此水平也說不得過去了……江南卻是士子雲集之地,這樣的火候總覺得還欠缺些,要是沒有內情,只能說沈琰的運氣太好了……」

沈瑞暗道:可不是運氣好么?少年喪父,兄弟兩個功名卻上如此順手;當初在松江呆不下去,到了南京就能順順利利當了舉人,過後又得了喬家做岳家。要是喬大老爺沒有官非,喬老太太沒有去世,喬三老爺有了江南的履歷與資歷,高升是肯定的,也算是個依靠。

幾個狀元公毫無動靜,等著看熱鬧的士子們閑不下,將頂著其他幾位狀元名字的「偽文集」買來一對比,自覺得了真想。不是其他諸公不提挈後輩,實是其他「槍手」的文章尋常。

一時之間,羨慕謝氏族人的少了,嘲笑其他「槍手」的人多了起來。

就是南城書院這里,士子提起此事,也都是帶了酸氣:「原來是建昌伯的書坊,怪不得這樣大的手筆。不說別的,就是前面貨真價實的文章,要不是建昌伯出面,也不會收集得這樣齊備;至於後邊的狗尾續貂,,不提也罷不知哪個小子祖上燒了高香,得了這般際遇,卻是草包一個,做出狗屁不通文章,否則豈不是又是一個狀元府上客?」

沈是知曉內情的,聽得在旁直磨牙。

要是早年,他立時就要站起來,現下卻是曉得輕重。他已經得沈琰囑咐,一定不能對外宣揚此事。

如今外頭傳得沸沸揚揚,幾位「槍手」的偽作也被被紅了眼的士子恨不得一個字一個字的挑錯,貶低到塵埃里。沈憋了一肚子的氣的同時,也暗暗慶幸,幸好外人不知其中一人是沈琰,否則他們兄弟在南城書院就無法立足了。

至於知情的沈瑞與沈珏兩個,沈只擔心了一下,就撇到腦後。要是那兄弟兩個對他們兄弟真有惡意,也不差這一個小辮子。擔心他們兩個的話,還不如擔心周秀才。

沈一邊悶氣,一邊擔心此事對兄長的影響。

沈琰經過最初的慌亂,倒是鎮定下來。他為難的,是沈瑞提出的條件。

他看的出來,沈瑞說這樣的話,並不是有意為難自己,而是代表尚書府表示那邊的態度。兩家祖上雖是同源,卻隔著人命,只有仇沒有恩。即便在兄弟兩個的功名上,尚書府那邊無意為難,可也無心施恩。提出「交換」,也是為了以後兩不相於之意。

如今又出了頂名「偽作」,沈理雖至今沒有追究的意思,可不代表沈理會不曉得此事。沈琰雖與沈瑞接觸不多,可也知曉沈瑞早年在松江守母孝時曾隨沈理讀書之事。遠近親疏,還用說么?

喬三老爺「器重」他,非要嫁女,為的是他是松江人,且姓沈;周秀才坑了他一把,將他拉進權貴人物的博弈,為的也是此事。

父祖的堅持是對的么?

說起來松江沈氏發跡前,也不過是尋常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