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小人之道(一)(求月票)(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1650 字 2020-06-26

話說到這個地步,沈瑞倒不好再堅持己見,只道:「我雖沒有與賀大老爺打過交道,不過卻見過賀二老爺與賀家五爺,瞧著他們兄弟行事算計太多,心胸不是寬廣的。三叔要是遞帖子,點到為止就可,省的賀大老爺記仇。」

三老爺搖搖頭道:「瑞哥兒這回可看錯了。越是應付這樣老奸巨猾的東西,越是不能太周全,否則他們越想越多,說不得就要破釜沉舟了。露幾分馬腳在外頭,讓他們忌憚,又讓他們輕視,才是能兩下里對峙下去。」

對於三老爺這番話,沈瑞詫異不已,不過轉念一想也就明白了。

世事洞明皆學問,反過來學問多了,書中亦有處世之良方。

不過之前萬事有沈滄夫婦在前,無需三老爺操心,如今三老爺既打算站出來,人情道理這里自然也就一番琢磨。

沈瑞與三老爺雖為叔侄,可兩輩子加起來的歲數,並不比三老爺小,要說心里真心尊敬三老爺這叔叔還真提不上。

眼下三老爺拖著病弱之身,主動搶了著得罪人的差事,卻使得沈瑞多了幾分感動。

他站起身來,對三老爺躬身道:「侄兒受教了!」

三老爺眼見他不再堅持己見,頗為欣慰地點點頭道:「瑞哥兒只需好好讀書,其他的瑣事以後就交給三叔。三叔沒本事報國報民,家里這點事再處理不好,就成廢物點心……之前還想著以後縮著頭做人,好生維系親戚,畢竟以後遇事能指望的也就是他們。如今多了這一後手,不算是壞事。又救下一條性命,咱們手段雖不算是君子,可小人之道又有什么?」

叔侄兩個有了定論,就去了上房,此事並沒有瞞著徐氏。

徐氏沉默了半響,在她心中並不贊成叔侄兩個行「詭道」,不過此事不是沈家主動,麻煩到了頭里,總要解決。固然非君子行事,可以沈家目前現狀,確實難經風雨,「拒敵於門外」比「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要妥當些。

「不要只扯沈氏一族大旗,將兩楊家與何家、王家也加上。」徐氏想了想,道。

三老爺與沈瑞聞言,都變了臉色。

三老爺道:「那樣會不會旗扯的太大,要是嚇壞了他,狗急跳牆怎么好?」

徐氏搖搖頭道:「左右也是得罪了,還是讓他害怕、更服帖些為好。省的事情起了反復,兩下里都要添麻煩。」

三老爺點點頭道:「還是大嫂考慮的妥當,可憐賀東盛,經了此事怕是以後要戰戰兢兢,再也不敢翹尾巴了。」

「事上都有因果,若不是他性子狠辣,隨手就要害人性命,也不會將破綻露出來。三叔與瑞哥兒要以此為鑒,以後待人行事要圓融些,行事要留余地。不過真要遇到關系生死之事,有了決斷,就勿要拖拖拉拉,反而自受其害!」說到最後,徐氏帶了鄭重。

三老爺與沈瑞都站起聽了。

從上房出來,三老爺與沈瑞叔侄兩個都唏噓不已。

三老爺道:「同大嫂一比,咱們眼界倒是小氣了……」

沈瑞點了點頭,想的卻是徐氏拉扯幾家姻親撐大旗之事。

之前看徐氏行事方正公道,雖是內宅婦人,可行的是君子之道,才會對小二房一再容忍,對小三房關愛不計較。君子么?不計較得失,說的難聽了就是有些聖母。如今看來,卻不是那回事。徐氏的「君子之道」顯然是只對家人,對外並不排斥「小人之道」。

要不是同沈滄夫妻情深,徐氏也不會幾十年「愛屋及烏」地做「聖人」。

暮色四合,街上行人漸稀。

沈瑾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黃華坊沈宅。

雖說舉人們再會館落腳,可在京城有親朋故舊的也不少,不少人都出去拜年吃酒,剩下的人並不多。且那種不愛出門交際的,多是悶頭讀書的書呆子,就算沈瑾過去探望大家,願意應對的也沒有幾個。「文人相輕」,沈瑾年紀輕輕就是「解元」早就引得人不順眼,這會見他上桿子過來,說酸話的也不是一個兩個。更有那一等小人,向來愛窺人陰私的,早就將沈瑾出身打聽出來,說話就夾槍帶棍,一口一個「小老頭」、「庶孽」,就差指著沈瑾的鼻子點名了。沈瑾去會館前滿心炙熱,如同被澆了冰水一般,只覺得透心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