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小人之道 (五)(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1734 字 2020-06-26

三太太道:「你放心,我也惦記此事呢,總不能讓大嫂就這樣在家里傷懷

等到沈瑞走了,三太太叫人丫鬟抱到佛室去,差點抱不動,才曉得是實心的。

三太太嚇了一跳,心下難安,等丈夫當職回來,就提了此事:「我以為是空心的,想著收就收了,只當侄兒的孝敬,誰會想到這會是實心的……」

三老爺試著抱了抱金佛,倒是覺得摸起來挺順手。就是略大了不精巧,小些倒是可以做鎮紙。

聽了妻子的話,他擺擺手道:「收了也就收了,以後聘媳婦的時候。只這一件就夠了。」

等到見了沈瑞時,三老爺不忘提醒道:「就算要散財,也別只想著家里人,五房大太太那邊、沈理那邊別忘了,他們兩個是真正願意護著你的人,且這兩處應該都是缺銀子的。」

五房雖富庶,那是在松江一地,在沈家一族之中,可到了京城就不算什么了。加上五房三兒一女,一大家子共居,花銷也大。沈瑛雖出仕好幾年,卻一直是京官,還是沒有什么冰炭敬的閑職,家中並無其他進項。沈琦、沈全兄弟繼續科舉,讀書也好,考出來做官也好,都要用銀子供著。

至於沈理那邊,沒有做過外官,不曾刮過地皮,祖上也沒產業下來,日子就全靠謝氏嫁妝出息貼補。

沈瑞取回金佛後,本有這個打算,不過還在猶豫,聽了三老爺的話,就將此事當成正經事來辦。

次日,沈瑞去了上房。這五萬兩銀子雖歸了他自己,他也有權自己處置,可還是跟徐氏說了一聲。

徐氏的看法與三老爺一樣,不過除了郭氏與沈理處,徐氏還提了王家:「王侍郎家雖有些產業,可多在原籍,京城沒有什么收益。」

沈瑞聽了,想了想道:「姨母那里,要不要留一尊?」

因為南京國子監祭酒之事,沈何兩家到底有了嫌隙,要是用銀錢能彌合嫌隙,沈瑞十分情願,不為借助何家什么勢,只因小徐氏是徐氏親妹,是她最親近的娘家人。如今徐氏沒了丈夫,娘家人要是再疏遠就太可憐了。

徐氏搖頭道:「不用了。這樣重的禮,本不是常例,你進京已經四年半,這三家多有愛護你之處,如今有機會回報一二就回報一二。至於尋常走禮,可不能用這個,否則下一回沒法再送禮了。」

從上房出來後,沈瑞就直接帶了一尊金佛去了五房。

這還是沈瑞守孝後頭一次出門,郭氏看到沈瑞,少不得又一番心疼。沈瑞倒是覺得自己氣色好許多,這幾個月腦子里綳著的弦兒緊了松、松了緊的,到後來沈瑞反而想開了。

看到沈瑞拿出金佛,郭氏的反應與三太太一樣,只當沈瑞是為了開解徐氏弄的這個,順帶著想起自己這嬸娘來,也送了一尊過來。只是三太太以為是金的,郭氏則以為是鎏金的,畢竟做佛器像來是銀鎏金的多,尋常人家也沒有人供奉純潔金佛。

既是沈瑞的孝敬,郭氏就不假人手,凈了手要自己送到佛龕去。

沈瑞見了,忙上前幫著。

郭氏還不解,拿起佛像抬不動才發現不對勁。

郭氏臉色大變,看著沈瑞嚴肅起來:「瑞哥兒,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郭氏性格直爽,並不是個有心機的人,心里想的是什么差不多都在臉上寫著了。不外乎擔心沈瑞借著管家之利,一時起了貪心,中飽私囊之類的。

沈瑞便道:「嬸娘就放心收著吧,用的是我娘留給我的銀子,來陸正當。

郭氏松了一口氣,卻依舊是搖頭道:「要是銀佛我就收了,這個卻不能收。你這孩子,到底還小,散漫慣了,不把錢當錢。等以後正經要用時沒有,豈不是要著急?」

沈瑞道:「嬸娘進京四年了,我也就孝敬了這一回。是我的心意,嬸娘就不要推卻了。反正是侄兒孝敬給嬸娘的私房,以後留給孫子,還是陪送給福姐兒,就是嬸娘說了算。」

郭氏還是不肯收,道:「你要是不帶走,回頭我也會讓你三哥給你送過去

沈瑞道:「我是偷偷帶東西來的,要是推來送去聲張開來,說不得就要遭賊了。」

郭氏聽了,不免擔心,就不再逼著沈瑞帶走金佛了。只是她也沒有為絲毫竊喜,只想和是沈瑞存在自己這里的,以後沈瑞要用再拿去就是。

沈理與王守仁都是真正關心沈瑞之人,想法與郭氏差不多,因此沈瑞很順利地將三尊金佛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