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多方角力(二)(二合一)(1 / 2)

大明望族 雁九 3451 字 2020-06-26

楊宅,書房

伺候的下人撂下茶壺茶盞便被打發了下去,連親兒子楊慎也沒能留下,屋里只剩楊廷和沈瑞翁婿對坐,而院門口還留著心腹長隨守門,全然小心謹慎模樣。

沈瑞見這個陣仗,心下已是有些忐忑,生怕楊廷和說出來的是通藩案里沈家有壞消息。

自從靖難之變後,朝廷對藩王的忌憚至今,要是真的與藩王沾上關系,沈家子弟的前程怕是就此到頭;除了前程之外,還有沈琦妻兒與長房小棟哥兒的安危,如今沒有消息也算是好消息,要是真的有噩耗,也叫人不忍聽聞。

楊廷和也不拐彎子,上來便直言道:「事涉藩王,朝中諸公極為重視,連皇上曾去親審過幾個人犯。」

沈瑞倒不算太驚訝,以壽哥的性格,沒准還會覺得審人犯是極好玩的事。

楊廷和見沈瑞頗為沉得住氣,心下十分滿意,語氣緩和不少,道:「你把前前後後的事都講與我聽。所見所聞所感,都不要漏下。」

沈瑞連忙應諾,便將自己與沈理回到松江查到的種種,自己與沈理的推測,以及後來從王守仁那邊聽到的一些統統講了出來。

事無巨細,足講了小半個時辰,沈瑞直說得口干舌燥,待全講罷,只得啞著嗓子告罪,連飲了兩盞茶才緩過來。

楊廷和聽得十分認真,時而眉峰緊鎖,時而捻須點頭,全部聽罷,方道:「寧藩此番行事可算不上縝密周全,不知是不是故意為之。不過,勿論他是不是故意,就看他用的這幾個人,」他冷哼一聲,「識人不明,也成不了什么大事。」

沈瑞心道從史書上看寧王原也不是縝密周全人,在真正舉起謀反之前朝中不是沒有察覺,還不是朝中幾派人馬各懷心思,彼此傾軋,一直沒加理會,才讓這么個貨色成功造反了么。

沈瑞料想王守仁密奏皇帝剿滅太湖匪的事楊廷和不可能不知道,況且如今已發兵月余,只怕已有所斬獲,因此也不相瞞,將自己知道的部分都講與楊廷和聽。果然見楊廷和並不意外。

「南昌周遭能養兵的所在不多,寧藩這次曝露了太湖水寨,若老師與張公公能一舉盪平太湖,最少也是斷了寧藩臂膀。」沈瑞雖然不認為寧王只有這一處藏兵之地,但此處無疑會是非常重要的一處,若被剿滅,寧王必然大傷元氣。

而這將是王守仁此生首次大捷,沒准兒從此就能開啟戰神模式,再不會像前世那坎坷,而能海空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讓沈瑞想想就激動,語氣中也自然帶了股與有榮焉之意。

楊廷和靜靜看了沈瑞片刻,卻不提寧藩,而是道:「王伯安此番被欽點欽差已是礙了人的眼,出兵更惹人不喜。若是大捷歸來,王華非但入不了閣,只怕要立時告老了。」他冷冷道:「九月十八,王華因著被彈劾已再次上書乞休。不過,皇上沒允。」

沈瑞呆了一呆,心下騰的就升起一股怒火,脫口便道:「老師是為朝廷安危而戰,卻有人不顧大局為一己私利而陷害師祖!這種時候排擠掉老師,使寧藩做大,還不是要殃及天下,與他們又有什么好!」

楊廷和一愣,隨即壓了壓手以示安撫。

這個女婿,便再是少年老成,也終究是個孩子。

楊廷和絲毫沒粉飾的意思,直言道:「也不是沖著寧藩這事。不過是怕王華借著兒子的東風入閣罷了。劉健與王華多年來積怨已深,而謝、李雖沒什么,卻也不願多一人入閣分權。王華為先皇東宮師,多了一重帝師身份,入閣後如何排位?此事不是哪一人相阻。恆雲,你須知,這朝中事,千絲萬縷,絕非一人、一事可定!」

沈瑞一時沖動吐露了心底想法,可說完也是明白過來,心下有悲憤,也有無奈。

居高位者眼中,權勢永遠排在第一位,所謂大局觀也是圍繞著權勢,天下蒼生只如螻蟻罷了。

剎那間,沈瑞有種「若不站在權力巔峰,隨時都有可能被當犧牲品葬送掉」之感。

這,就是大明朝政治規則。

沈瑞深吸口氣,收拾了激動心情,又變回那個沉穩老成的少年,冷靜應聲道:「是,岳父放心,恆雲記下了。」

楊廷和略略頷首,心下也是一五味陳雜。因為,說到王華被閣老們聯手阻止入閣,楊廷和亦是有些物傷其類。

王華與楊廷和一樣,都曾為東宮太子講學——王華曾教導先帝整整八年,師生情誼深厚。

先帝登基後,王華便是步步高升,雖則王華乃是狀元之才,卻不免仍被人視作幸進。後來先帝有意想讓王華入閣,卻屢次被劉健否定。時至今日,仍被三位閣老阻擋在內閣之外。

如今,楊廷和站在同樣角色上,當今小皇帝對他的依賴顯而易見,招他入閣也不是遙不可及之事。只是如今內閣三相權柄在握,連小皇帝都要壓一壓,更不可能讓他這皇帝東宮師進來分一杯羹。

王華有個好兒子,如今也是簡在帝心,若是有大功,自然可以借兒子東風。只是,出色的兒子,可以是官場助力,也可能成為被攻訐的對象,成為官場阻力。

而他楊廷和,一樣養了一個出色的兒子。

另外,他還有一個,出色的女婿。

楊廷和目光落在沈瑞身上,又是滿意又是惆悵,沈瑞方才流露出少年人的沖動,彰顯出心軟稚嫩一面,才讓他察覺,這孩子都還太小,即便即將步入仕途,要想得用,也還需十年八年。

兒子讀書極有天分,以後科舉入仕,必然能開個好頭。女婿沈瑞讀書上略遜色些,但也是穩扎穩打,一個少年舉人是穩穩的。

且細論起來,沈瑞更加沉著穩重,就從這次通倭案、藩王案中種種機敏表現來看,女婿沈瑞已是比他兒子楊慎要高明出許多。慎哥兒終究還是太死讀書了,不諳變通。日後,除了他這個老子要時時提點外,少不得女婿幫扶的。

不期然,楊廷和想到了小皇帝白龍魚服與沈瑞結交之事,心情有些復雜,但皇上沒有點名,他也不想直接捅破。

小皇帝可不是先帝那樣寬仁的主兒,若是做了什么,違背了他心意,便是弄巧成拙。

因此,楊廷和只略點了點道:「諸藩之事雖則重要,但皇上紆尊親自審案,這件事已讓閣老們不滿。」

沈瑞抽了抽嘴角,沒有言語。

楊廷和道:「你也不用心里腹誹,如今不是你意氣用事的時候。現下的沈氏一族,還不能徹底擔保清白。」

沈瑞連忙點頭,押回來那兩個沈家「人證」,擺明了還是要處置的:「瑛大哥與小婿一些書信,小婿也帶來了,正想請教岳父,該往哪家拜會才好。」說著從懷里掏出一份謄抄的收信人名冊。

楊廷和卻是並不去看:「我急著找你來,就是怕你們四處托人。現下的沈家,一動不如一靜。」

沈瑞之前也與沈理、沈瑛商量過這點,動作越大反而引人生疑,只是若什么都不做,難道清白就會自動落回沈家身上了?

見沈瑞臉上微露遲疑之色,楊廷和道:「你也知,這件事已經不單單是沈家是否通倭了,而是,是否通藩。」

沈瑞最怕的也就是這點,松江是沈家大本營,沈家失心瘋了才會通倭來禍害自家,這次倭寇上岸沈家又是損失慘重,因此通倭根本站不住腳。但是,沈珠的行為可以說是真正的通藩了。

對於朝廷來說,通藩比通倭罪更無法容忍。

「沈珠那邊,已經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如今我們還能做些什么……還請岳父教我。」沈瑞先前講述時,並沒有隱瞞沈珠之事。

「什么都不要做。做多錯多。」楊廷和嘆道:「沈家分宗是一步妙棋。便是那兩個『人證』獲罪,也不會連累整個沈氏一族。不過,藩王之事始終不能直接擺出來說,那兩個『人證』處罰有限,株連九族是不會的。這事兒怎么判,要看三位閣老了。」

「謝閣老女婿是沈家人,自然是站在沈家這邊。劉閣老針對的是王華、王守仁父子,雖然不可能構陷沈家,卻也不會讓王守仁把這案子審得圓滿獲得朝堂贊賞就是了。至於李閣老這邊……」楊廷和斟酌著道:「獲罪的松江知府趙顯忠是李閣老的人,案子又牽出來個賀家,而賀東盛也是李閣老的人,李閣老因這件事已經有些灰頭土臉了。趙顯忠的事已是板上釘釘,李閣老定然不會理會,賀東盛卻是還在四處走動請托。賀家到底定成謀算他人家產還是通藩,還在兩可之間。雖然沈家是受害者,但是無論李閣老或是誰,若要幫賀家,也必然是要想盡法子從沈家身上下手。」

「還有一件事……」楊廷和有些無奈道:「聽聞,李閣老欲與嫡長孫女擇婿今科狀元沈瑾?」

沈瑞也無奈,點頭道:「之前瑾大哥的座師曾提起過。瑾大哥當時是想請理六哥出面提親的,不想後來……」他心底再次把沈源這禍害罵了千八百遍。

楊廷和道:「雖然這件事並沒有說開,但也有一二人知情。而沈源悔婚鹽商閆家致使閆家子侄報復的事明明白白寫在案情中,李閣老面上不顯,卻也當是極為惱火。這門親是定然不成了,日後只怕沈瑾的前程也……李閣老便是不遷怒沈家,怕也有小人從中作祟……」

楊廷和收口不再說下去,沈瑞也是明白的,也不接口,只點點頭。

這是做親不成反做成仇了。

李閣老不喜沈家,都不需要他親自說什么,只要放點風聲出去,就會有一群人上桿子來踩沈家以討好李閣老。

「現下內閣之中,有兩位閣老是不想看到沈家全身而退的。」楊廷和肅然道,「故此,沈家現在分宗就足夠了,什么都不要做才是穩妥之舉,若你今日出去走動,明日就能讓兩閣老門下找到口子撕擄開這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