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晚來風急(四)(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5376 字 2020-06-26

壽哥平時在朝上要擺個高深莫測的嚴肅面孔,尤其是大婚後,越發要顯得沉穩,可他到底還是個少年,在張會沈瑞這樣親近伙伴面前,便也不再忍著脾氣。

因忿忿道:「若人人如你如王華如王守仁這般踏踏實實做事便好了。想起來便生氣,那李熙的折子,彈劾了二三十號人!京城的、南京的、大同的、廣州的、貴州的,侍郎、少卿、都御史,還有五個地方知府,嘖嘖,難為他怎么天南海北的搜羅這些人出來的!半分明證都沒有,空口白牙的,便說人有罪當去職,哼,這朝廷里只他一個是稱職的?!」

他頓了頓,不無譏諷道:「這么賣力彈劾,倒也當真稱職得緊。」

沈瑞和張會互相交換了個眼色。

那御史李熙的奏章內容沈瑞早已知道,張會還來與他討論過——只因李熙所奏十事中,並非皆是彈劾官員的,其中第四條便與張會等一眾勛貴子弟休戚相關。

這第四條乃是儲將材以振威武,即要將兩京公候伯應襲子孫年十五以上者送往武學,學習兵法戰術。待其襲爵時,需考其武略,合格了,許襲原爵。否則,給半俸,繼續進修,進修三年無成者,便要降等襲爵。

這大明的武學分為京衛武學和地方衛所所立武學,京衛武學最初便是為高級武官子弟教育而立。只是也經過幾廢幾立,幾番重新制定規矩,直到憲宗即位再次重建後,才算是穩定下來。

成化九年曾命「凡武職官員下兒男應襲優給,並其余弟侄十歲以上者,俱聽提調學校風憲官選送武學讀書。」

所以,京中武將人家子弟,多是從武學學過的。如張會、趙弘沛也是如此。

成化年間是在武學中擇策略精通、弓馬嫻熟的直接為官;到了弘治朝,便是令學業有成者送考武舉。

不過勛貴子弟大抵還是蔭封個職位的。

然則隨著承平日久,如今的京中,武將子弟早已開始向紈絝轉化,武學也漸漸學規廢弛。許多子弟便是上了武學也是虛應故事,入學三年《武經七書》尚不能記誦的比比皆是,且還有直接半路逃學肄業的。

因而這次李熙所提,雖只是針對承爵子弟,卻也是為武學緊緊弦。

針對承爵子弟嚴苛考評,對於英國公府、武靖伯府這樣頂尖的、仍活躍在朝堂上的勛貴人家算不得什么,蓋因這樣的頂級武將世家,隨時可能被拉去戰場,因此子弟習武不輟,弓馬嫻熟,根底扎實。

且因著還活躍在朝堂上,承爵子弟多有實職,在錦衣衛中的還相對較弱,如趙彤長兄武靖伯世子趙弘澤,屬府軍前衛,也算得上精兵強將了。

但是對於許多祖輩風光卻一代不如一代的沒落勛貴人家來說,子弟就差得太多了,往武學里去混日子的比比皆是,別說拉不開弓的,就是能騎好馬的也不多。

而這樣就指著爵位俸祿過日子的勛貴人家,養不出好兒男來,於朝廷而言就是累贅。

如果能以此機會,敦促勛貴子弟們上進,那是一樁大好事,而那些不求上進的,正好降等襲爵,變相的削爵一樣,也為朝廷節省開支。

左右都是於朝廷有利,此舉想必兵部戶部也會擁護。

頂尖的勛貴人家不怕考,怕考的又在朝廷上沒什么發言權,朝堂上沒什么阻力,這件事八成是要批准的。

唯一變數,大約就是小皇帝看李熙彈劾人太多了,且折子頭一條就說「請禁止馳逐鷹犬彈射之好」,對其生出不滿,進而駁掉他整個奏折。

張會來找沈瑞商量,自是要推動這件事趕緊通過。而且,若有可能,擴大考評范圍才好。

武學本身不單單是教育武將子弟,也會對現役軍官們進行一定的培訓,只不過,這個培訓要比教子弟更為松散。好多人官職在身,更加不會去學,且還有家學淵源的,甚是看不起武學。

嚴肅武學紀律,對於張會這樣努力上進的人來說自然是好事一樁,不考怎么顯得出他的能耐來?

而這樣篩選出來的武將,方能在將來的戰場上生存下來,總比一個豬頭主將帶累整整一隊人馬強。

張會同樣也是不想將來上了戰場攤上豬隊友的,未被敵軍打敗,反被友軍拖累。

「皇上,我聽聞了李熙李大人的奏折。」沈瑞依照與張會的約定,先開口道:「以我淺見,覺得李熙大人的折子彈劾部分固然有失偏頗,但別的幾條,倒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

壽哥微揚下巴,斜睨著沈瑞,嗤笑一聲道:「你說的是武學還是考課?莫與朕說是鹽法。」

李熙這十條奏折所涉較廣,除了黜不職、儲將才之外,嚴考課、覆章鋶、清軍伍、禁巡邏、清鹽法等等也在其列。

沈瑞見他神情輕松起來,便也笑了笑道:「我只知吃鹽,哪里懂鹽法,何敢妄言!」

壽哥哈哈一笑,拍了拍手道:「你有自知之明,可比有些老先生強得多啦。」

沈瑞陪著干笑兩聲,方道:「我想說的,是武學。」

「這不是當他提的么?」壽哥下頜點了點張會,「怎的你來提?」

張會作那愁眉苦臉的樣子,道:「他比我嘴快。」

眾人又是哈哈一笑,笑聲漸歇,沈瑞才正色道:「先前我曾給皇上呈過關於想辦個教人農桑又或者工商的書院,也是想開啟民智,讓百姓多一項營生,也能讓國家多些稅收。」

壽哥也止了笑,頻頻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這次也是機緣巧合,聽了李熙大人的奏折,覺得武學一條也大有可為。」沈瑞指了指張會道,「我原也不知武學內中情形的,便與張二哥問了問。我二人談了一番,各有些心得,因此想奏明皇上,請天子聖裁。」

說罷,沈瑞便把和張會商量的,重整武學中的一些基本考核,以及他從前世所知的按照生員水平劃分班級采取不同教學,整體部隊實地演習,交換部分武學學員往九邊實訓等等想法一一與壽哥講來。

壽哥原就喜武事,便聽得聚精會神,時不時叫停,思索片刻才讓沈瑞張會繼續講下去。

待聽得還專門為他安排了檢閱軍隊等項,不由眉開眼笑,連連稱好,心底里已是大為贊許了。

「武學原就有一筆開支,不過料想國庫如今境況,更有許多大事要支出,恐怕且輪不上武學,不若改改,也學書院,以束脩形式,象征性收取費用,多少是種貼補。

「若是考試好者,可賞以金牌以資鼓勵。三年評優者,自然優先授官。若有不思進取者、消極怠慢者,不若罰銀若干,以示懲罰。

「至於屢教不改者,又或尋釁滋事者,則掃出武學,襲爵降等或者不予批准襲爵,又或者罰其父兄降職,還要罰沒一定銀錢,補貼武學。如此一來,既是激勵眾人勤奮,國庫所貼補銀錢也不會很多。」

壽哥踱著步子轉了幾圈,頻頻點頭,忽而拍了拍一旁椅背,哼了一聲,道:「此舉甚好,哼,日後想要求錦衣衛差事的,先就去武學打個滾兒,考評差的,還妄想要官兒,門兒也沒有!也省得這群什么也不會蠢材敗壞了錦衣親軍的名聲!」

沈瑞張會皆知他這話八成針對的是壽寧侯建昌侯給姻親求官的事兒,當年壽寧侯姻親孫家兄弟在錦衣衛內欺負高文虎,還是壽哥替高文虎出頭,教訓了孫家兩兄弟。這事兒鬧得頗大,直驚動了弘治皇帝。

兩人都挪開目光,不好接話。

少頃,壽哥轉移話題,神色間一派得意,因道:「武學里評優的,想必也都是好苗子,放在二十六衛親軍里,朕也放心。」

明初太祖所設上十二衛親軍,後成祖時增十衛,宣德朝增四衛,終成二十六衛親軍。只是隨著內閣權勢日重,許多說是上直親軍,卻也歸在了兵部里。如今小皇帝手中親軍力量就遠不如國朝初年。

這話言下之意,若能從武學里親自挑選帝黨好苗子入親軍,他日,這親軍還將是上直親軍。

「正是如此,經了武學篩選出來的,必是英才,堪當重任。」張會深也知小皇帝心意與處境,便笑指著沈瑞道:「他們文人,進了殿試,由皇上欽點名次,便是『天子門生』,如今武學結業時,不若也請萬歲爺親至,讓咱們也有個天子門生的名頭可好!」

既是天子門生,自然是天子的人!便也只聽天子的。

壽哥笑得眼睛彎彎,連連贊妙。

沈瑞少不得又挪用前世經驗,支招將結業文書用織錦制成,皇上親自授予,皇上每年幾次檢閱武學,親授優秀學員獎牌等等。

眾人直聊了近兩個時辰,猶不盡興,只是回宮的時辰也到了,劉忠忍不住催請了兩次。

壽哥無奈,只好不再多說了,讓沈瑞張會整理條陳出來,又指著張會道:「這事兒,交給兵部怕就辦砸了,你得親去盯著才行。就給你個欽差的身份,特事特辦。」

張會雖領旨,卻苦笑道:「皇上,我一個小字輩的,去了武學,也只有聽訓的份兒……便是欽差……只怕……」

沈瑞卻想著之後的朝局,巴不得張會躲得遠遠的不卷進去才好,當下便笑道,「皇上不若另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作正使,張二哥便跑跑腿,作個副使,若遇著長輩,不好抗聲的,便請正使出面斡旋。」

壽哥想了想,忍不住嘀咕道:「原本王軾是個好人選,只是他如今病重,委實沒法子北上了。若要叫許進(兵部尚書)來作這正使,這事兒便又徹底歸去兵部了……」

他皺著眉頭,半晌忽道:「先且張昇與王華吧,張昇身子骨也不好,便讓王華多拿主意,張會你前後張羅些。」

沈瑞和張會皆是愕然,不想放在兵部是正常心態,可……這等於交到禮部去了,這個,這個,也說不太過去吧。

不過若是王華,倒也是便宜。且王華與兵部關系還是很不錯的,說話也是方便。

壽哥心情大好,擺手道:「你們也要盡快出個條陳來,日後細節,也要你們多參詳參詳。」

兩人相視一眼,齊聲應是。

張會先一步送了壽哥往外去。

劉忠落後一步,與沈瑞相距不遠,覷了他一眼,壓低聲音道:「近來風大雨急,叫家人莫要出來。」

沈瑞心里一跳,不知道他說的家人是如今在外聯絡昔日同僚敘舊的沈瑛,還是說沈理、沈瑾等人莫要在朝堂上附和哪一方上書彈劾。

隨著變天的日子越來越近,沈瑞心里也是越來越急躁不安,今日也正好借著劉忠這句警告,回去與幾位兄長說話,否則他還真沒合理的理由去說服幾人。

只不過,真的能說服嗎?

沈瑛不在朝中無所謂,沈瑾到底是張鶴齡的女婿,張家於正德一朝也甚是校囂張,沈瑾便也也無妨。

沈理呢,作為謝遷的女婿,岳丈上書,他又豈會袖手?

且便是沒有這層親緣關系,單就事論事,以沈理的剛直品格,遇到閹宦擅權,豈會不上書死諫!

然謝遷是很快就要被攆出朝堂的,若是沈理這會兒隨謝遷一黨上書,只怕過後也要被清算進去……

沈瑞壓下心中煩亂,深吸了口氣,輕聲道了句謝,又隨著往前走動,凝視劉忠背影許久,他也忍不住又低聲道:「水深浪猛,師叔也多保重。」

記得那一場,不止朝廷上文臣折損,便是宮中也有一批人被劉瑾清洗掉。

劉忠如今跟在壽哥身邊,已成心腹,劉瑾一時恐怕不會動他,但是他到底是蕭敬的義子。

雖說蕭敬已出宮養老去了,對劉瑾構不成威脅,然那是前司禮監掌印,又是弘治皇帝托孤的大太監,劉瑾只怕也是心存忌憚,一旦大權在握,會不會伺機徹底剪除其宮中留存的人手也難說。

「劉瑾……」他不自覺,竟將這個名字喃喃說出。

劉忠眸子里閃過精光,回頭認真看了沈瑞一眼,轉而忽一笑,安撫的拍了他臂膀一下,卻並未出一語。

沈瑞愣了愣,隨即也垂眸自失一笑。

送了壽哥上車離開,回轉屋中,沈瑞沒有開始和張會繼續討論武學的事,而是極為鄭重向張會道:「你近來可有宮中輪值?若能換班,便往武學那邊去看看情況,也好日後計較。」

張會初時還未明其意,奇道:「倒有三日當值,換班雖成,但皇上聖旨沒下,怎么好就往武學那邊跑……」

說著說著,看著沈瑞凝重的面色,他忽然住嘴,半晌才用極低聲音問道:「可是劉……?」他的聲音也消失殆盡,只剩下口型表示,是不是劉忠傳了什么消息。

宮禁內外傳遞消息也是大忌,故此不能宣之於口。

沈瑞微微點頭,並不多說。

張會自少年時便已入錦衣衛值跟在壽哥身邊,宮中種種也是經歷過的,深諳其間生存之道,因此也不多問。

近來前朝亂紛紛,宮里也是一般,王岳劉瑾對立已久,要說王岳不會趁著外朝群起彈劾劉瑾之時做點什么,那就不是能進司禮監的人了。

張會經了沈瑞兩次勸,也不一門心思想在這時候趁亂收拾丘聚了。心道真到亂局時,還是躲躲為妙,莫要為暗箭所傷。

他點了點頭,道:「明日是我當值,這會兒也換不得了,過了明日便去與人調換去。且好歹明日進宮請皇上句口諭,也好有個由頭往武學去。」

可惜,他到底晚了一步。

*

翌日,張會留值宮中,被小皇帝叫去乾清宮東暖閣敘話,正在說武學之事,忽聽外面小內侍倉皇來報劉瑾、張永、丘聚等八人求見。

壽哥也是納悶,剛應了一聲,還沒揮手叫張會回避,那邊劉瑾等人竟哭著進來,撲倒在小皇帝腳下。

這一來壽哥反倒不叫張會走了,眉頭緊鎖,微打手勢讓張會侍立自己身側待命。

張會心下也是突突直跳,一雙眼睛死死盯著伏地大哭的幾人,心下盤算眾人這般到底為何,可有要暴起傷人的打算。

然眾人面相,又委實不像。

張永一直伏地不起,瞧不著面目;丘聚涕淚橫流顯見是動了些真情;高鳳今兒早上才因侄兒高得林被給事中彈劾,這會兒更是一臉灰敗;其余馬永成、谷大用等皆是如喪考妣。

壽哥並不坐下,而是負手立在案旁,皺眉問道:「何事?」

劉瑾一個頭磕在地上便是「咚」的一聲響,他已是許久沒有恭敬到這種程度了。

再抬頭時,額角竟已發青,他哭得聲嘶力竭,沙啞著聲音,尤顯得話語格外凄厲:「萬歲爺,王岳竟勾結內閣,欲要了奴婢們的命,好剪除萬歲爺羽翼,限制您出入!萬歲爺,那飛鷹獵犬又與國事何干?!不過是他們尋的由頭!若然容王岳這等人留在司禮監,事事與內閣勾結,皇命如何出得宮牆!」

張會死死咬住嘴唇,眼珠子卻幾乎瞪了出來。

而壽哥手邊兒的茶盞已被拂落地上,跌個粉碎。

窗外,秋風卷起,掃掉半樹枯葉。

夜色如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