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緱山鶴飛(三)(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5590 字 2020-06-26

從前官位不顯,也就不用往京中尋門路投靠——京中大佬也瞧不上這樣的小蝦米的巴結。如今四品,又在松江這等繁華之地,也算進入大佬們視線之內了,董齊河便也開始為自己尋個靠山。

他是因王守仁而得了「代知府」的機會,而王家父子又是節節高升,董齊河就自動把自己劃歸王派了,在王守仁太湖剿匪時就沒少出力氣,過後也逢年過節寫信送禮,十分殷勤。

沈家本就是松江大族,是董齊河這牧守官當重視的,後沈家贏了官司,選了貢品,甚至與皇親家聯姻,董齊河更是對沈家分外熱情。

如沈瑛所言,此番內閣變動,松江民間尚未聞風聲,董齊河卻是已通過邸報知道了消息。

知道王華入閣,董齊河簡直大喜過望,原本已是打點了年貨送往京中和南京王家父子處的,愣是派人快馬追了回來,重新備了厚上一倍的禮再送去。

而這會兒王守仁的弟子、楊詹事的女婿沈瑞歸了松江,他董齊河如何能不見上一見。

只是沈瑞畢竟只是個小小秀才,知府親自下帖子,未免顯得太過巴結。好在還有個狀元公、皇親的女婿一並回來,知府給狀元公下帖子算是官場交際了,很合規矩。

因此才有沈瑾、沈瑞兩張帖子。

論理,三人身上有孝,尤其沈瑾尚在熱孝之中,拜見知府大人有些不合時宜。不過這次卻是知府大人親下了帖子的,再去拜見便算不得失禮。

帖子上不過寥寥數語,甚也沒寫,而經沈瑛一番分析,沈瑾沈瑞也都知道了董齊河的用意了。

沈瑛正色道:「到底是父母官,以董大人的資歷,再往上走未必,穩坐松江三年,甚至六年都不是問題。明日我陪你們同去。」

沈瑾沈瑞齊齊點頭。

沈瑞又道:「先前與瑛大哥說過的耕種學堂,還有那些試驗田,目前還都是個雛形,還想著這幾年間漸漸推廣開來,這也需董大人進一步支持才好。」

沈全在一旁半晌都沒插上話,聽得這句卻是笑嘻嘻道:「那也是董大人的政績,如何會不支持呢!董大人巴不得我沈家先牽頭做些什么。」

沈瑞笑道:「咱們為做實事,他為功績,若給咱們方便,便是兩全其美的事兒,何樂而不為。」

說起這個話題,屋內也輕松起來,沈瑛也笑道:「確是兩全,如今陸家也以咱們家馬首是瞻,陸家族長陸大老爺也來找過琦哥兒幾回商量織廠之事,有了貢品的名頭,商路一開,不止咱們家,松江的大小織廠都活絡了。」

轉而又搖頭失笑道:「只是不免有些小作坊冒名,都打著松江沈家布的招牌,說來也是好笑,有兩個作坊主,還真是姓沈,只不過與咱們家沒干系罷了,還是漣四叔與咱們講的,有客商過去理論,人家說賣的確是『松江布』也確是『沈家』不過不是貢品沈家罷了。」

眾人都是哈哈大笑,卻也都無可奈何的搖頭。

沈全笑道:「好在都是些小作坊,也不成氣候。便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罷了。」

沈瑞也笑著搖頭,在前世那李逵李鬼,山寨碰瓷人家品名商標的事兒也不在少數,打假是永遠打不過來的,也只能認了。

說到耕種學堂,自然而然提到了族學,如今沈瑛丁憂在家,正好整頓沈家族學,偶爾也代上一兩堂課。

沈瑞瞧著沈瑾,因道:「不知道瑾大哥這三年,可有何打算?」

明初頒布的《大明令》中其敘服有八,嫡孫為祖父母承重及曾高祖父母承重者,斬衰三年。

四房只沈瑾一個承重孫,也是要為張老安人守滿三年的。

「我也是想與瑛大哥一道,為族學出份力。」沈瑾回道。

沈瑛點頭笑道:「有了狀元公講學,族學里子弟必然振奮,只怕要更用功幾分了!」

沈瑾謙虛道:「我受族中教養,也該當回報族中了。」

沈琦則就族中祭田與撥與族學的學田詳細說了一番,眼見明年二月童子試在即,眾人又依照當初沈瑾的建議,定下族中考過縣試、府試和院試分別貼補多少銀兩、糧米甚至贈予田畝,作筆墨之資,以激勵子弟進學。

沈瑞又幫著補充了獎學金、助學金計劃,將族中子弟依據家境和學業各有所獎。

文教也是地方官考核政績中重要的一條,因此沈家兄弟認定翌日與董齊河談起沈家族學教育,也必會讓其大悅。

事實也是如此,在沈瑛帶著沈瑞沈瑾拜見董齊河時,說到耕種與文教,董齊河確然高興。

只是,董齊河這番談話的重點,卻全然不是這兩項。

*

「……造船?!」

沈家兄弟禁不住齊齊低呼出聲。

董齊河點點頭,道:「你們也知道,七月間,王侍郎王大人(王守仁,南京兵部侍郎)率水軍剿蘇州府崇明縣半洋沙海寇,賊首施天傑、鈕西山等來降。」

說話間與有榮焉的模樣,那「同是王派門人」的姿態不免又擺了出來,尤其是面對沈瑞這個王門弟子,更是親切得不得了。

然而說完話鋒一轉,他又是鄭重起來,「當時雖有賊首施天傑、施天常、鈕西山歸降,但仍有其弟施天泰、鈕東山、蔡廷茂等賊人逃竄。先前下落不明,近來卻是蔡廷茂在蘇松露頭,有幾個臨海的縣城,一度遭劫掠,民居被毀。當地衛所趕來時,雖也擒了幾人,然仍有悍匪敢殺傷官兵。」

眾人眼前不免又浮現出當初松江府「倭亂」的情形來,心底也是發沉,不知道到底是真的海寇,還是某藩又賊心不死。

聽聞董齊河又道:「巡撫蘇松等處都御史艾璞往本府這邊說了一回,又上奏了朝廷。」他輕咳了一聲,聲音低下來,道:「是欲彈劾鎮海衛指揮僉事姜瀚、百戶楊璁等人,不為嚴備致賊奪虜軍船。」

沈家兄弟不免駭然,軍船被奪委實不是小事,關鍵是這件事可能帶來更糟糕的後果,劫掠有了補給又有了軍船的海賊還指不上禍害多少百姓。

董齊河嘆了口氣,道:「此一番,蘇松兩府都要戒嚴,也有快報送進了南京,侍郎大人也自南京調撥人手過來。本府業已與衛所百戶說明了厲害干系,眼見年下,衛所兵士也是四處巡守。唯獨船之一事,唉,本府是想,若能造得船來,如王侍郎一般海上擒賊,總好過岸上酣戰,百姓無辜受那池魚之殃。」

沈瑛瞧了一眼沈瑞,拱手道:「府尊大人慈心憐憫百姓,吾等感佩不已。只是這造船……只怕要朝廷先有這個意思才好。」

董齊河撫須笑道:「沈大人說的是,本府也是要上折子請聖上恩准的。也會寫信往南京問過王侍郎。不過是先來問上一句,便是陛下答允了,本府也須得有明白人能支起這一攤子來。」

他瞧向沈瑞,道:「聽聞沈陸兩家,在山東就是經營船廠生意?登州衛所往遼東的軍餉花布都是靠的陸家的船?」

沈瑞行禮後答道:「正如府尊所說,登州衛確是陸家的船廠所造船只。府尊想在松江建船廠船塢,學生以為大善!」

他頓了頓,卻在董齊河鼓勵的目光中,潑了一盆冷水下去,「只是造船非一日之功,甚至船廠建立也要耗費許多功夫,且耗銀更多,不知道府尊大人可想過此問題么。此外,好的船工師父也是難得,並不好挖人過來,更有許多木工木匠,船行水上,須得造得嚴絲合縫才行,那便要熟手工匠方可。」

董齊河面色卻沒絲毫變化,聽沈瑞一一列舉了造船的利弊,方笑道:「果然名師出高徒,後生可畏,恆雲小小年紀,竟也有如此見識!」又正色道:「總要先籌備起來才是,世間又豈有易事,不做便終是難事。」

沈瑞也有些佩服起董齊河來,先前為同知時,這位大人聲名不顯,如今不知道是不是破格提拔格外有干勁,此時看來確是個想干事實之人。

沈瑞沉吟片刻,道:「學生有一個打算,不知可行與否,請府尊指正。學生以為,不若趁此機會,先造一匠人學堂。」

見董齊河乃至沈瑛等人臉上都或多或少出現迷茫之色,沈瑞忙將當初他與王守仁的構思,一一講出。

本身王守仁就表示過,這匠人學堂在軍中可以推廣,用在造軍械上。現下若能在松江造船業推廣開來,慢慢的,自然而然形成一種匠人標准。

而統一度量衡,統一標准,也是為了進一步能造出更好的軍械做准備。

匠人學堂的構思得到了董齊河的認可,培養一些松江本地的船工本身就是他所希望的,而他也看出,這學堂,不止能培養船工,織工也是一樣。若是能培養出大批成手織工來,當地的棉布乃至絲綢產量都能上去一大截,也是為朝廷增收吶。

董齊河欣然應允了這匠人學堂的設立,表示府衙會全力支持,無論是批地皮、建房舍還是撥銀子。

沈瑛則立刻表示了,這銀子沈家會出,房舍也可以從沈家閑置的房產中來,唯一需要的就是官方認可,便宜行事。

雙方談得十分融洽,基本敲定此事。董齊河表示只要朝廷批復他的折子,這邊就可以開始動工招人了。

沈瑛三兄弟告辭出來,回到五房內書房,與沈琦沈全將事情說了。

沈全頭一個忍不住道:「若有船廠,只怕也不單是剿匪了,還會造船海運吧。」

沈瑛瞪了幼弟一眼,呵斥道:「偏你又知道了。」

沈全眨眨眼,見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樣子,便笑嘻嘻摸摸後腦勺,把余下的話都咽了回去。

朝廷到底是沒開海,海運也不過是私下生意,哪里能宣之於口。

沈瑞則鄭重道:「除了匠人學堂,我原還設想過『商事學堂』。瑛大哥,瑾大哥,今日既提了匠人學堂的設立,希望你們也能考慮一二商事學堂。」

因為明時,士農工商,商字最末,商賈地位最低,因此商事學堂未必被翰林清流認可。

而這個時代,尋常人家孩子送去櫃上做學徒,店家通常都是只包吃住,沒工錢,而且簽的契書是要白白給掌櫃的干上幾年,才給升成小伙計,拿最低的薪水的。

好多人家送孩子出去,不光是想給家里省口嚼用,也是希望能貼補家里一二,如此一來,只叫黑心掌櫃賺了錢去,家里還要等上好幾年,有些人家等不得了,便一張契紙賣了孩子。

「若是咱們設個學堂,教那些沒天分讀書,卻有些經商頭腦的孩子們基本的寫寫算算,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半載,孩子們出師了就立時能做個小伙計,干點兒什么都能上手也就一年半載,孩子出師就直接能當伙計了,亦是善事義舉。」

沈瑛只略點了點頭,並不以為如何。

沈瑾卻是使勁點著頭,因嘆道:「曾經在南京書院時,我便有同窗,家貧,屢試不第,卻依舊在考,靠著妻女針線的微薄收入。我曾問過他,他卻道,除卻讀書什么也不會,不懂更重,更不懂買賣,便也只等讀書了。」

沈瑾道:「實則,讀書若不成,真真是拖累家里良多,還不若教他們些謀生之道,養家糊口。」

沈瑞實不知沈瑾能支持此言論,還以為沈瑾會是書呆子的代表,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呢。經此倒對沈瑾高看一眼。

兄弟幾個商議一番種種舉措,接連幾日又相約到織廠、到鄉間、到街面上去實際看一看,再進一步完善他們的耕種學堂、匠人學堂及商事學堂計劃。

轉而,就過了年關。

*

這段時光大約是沈瑞在松江過過的最舒心的日子了,他在五房的生活倍感輕松愜意,郭氏的關愛、沈瑛沈全兄弟的關照自不必提,整日里家中侄兒侄女吃飯時候齊聚,便是一派祥和熱鬧景象,讓人不自覺的飯都多吃兩碗。

只不過這樣松快的日子也過不了許久,沈瑞同沈瑛商量了,決定年後初八一起啟程北上。

沈瑞准備先到南京拜見老師王守仁,然後直接回京。

沈瑛與沈瑞先同往南京,而後准備到山東後去見一回沈理,再往登州去看一番沈家布置,並不進京。

雖然郭氏想留沈瑞多住些時日,但考慮到他的學業,以及諸般事務,便也不強求了。

四房這邊,小賀氏也顯出幾分當家人的凌厲手段來,趁著一日沈源外出,帶著人將春華捆了,一碗打胎葯灌下去,找了可靠人牙子發賣了出去。

待沈源回來,一面是春華的「親筆信」,承認與家丁私通。一面是族長沈琦並沈瑛到來表示不會認那私生子(甚至是野種)為沈家人。

沈源哪里肯信孩子不是自己的,登時大怒,甚至揚言要休了小賀氏,小賀氏也不頂嘴,也不言語,就往後面一躲,把戰場交給沈瑛沈琦。

見著兩人,沈源不免還是懼怕,從二人口中說出不認那孩子,以及年後要繼續受罰,沈源便蔫了下去,再提,只怕年都要在祠堂里過了。

張玉嫻就是在四房分外「和諧」的情況下抵達的松江,好歹緊趕慢趕還是趕在了年前。

不知道是不是因著還要在松江呆上三年,張玉嫻倒也耐著性子,跟著沈瑾去拜見近支的幾家「長輩」。

*

年後,初八,沈瑞與沈瑛啟程北上。

誰知到了南京才曉得,今冬天寒,病體沉重的前南京兵部尚書王軾沒能熬過年關便故去了,王守仁因得王軾多方幫扶,得了消息後便請了一個月的假,特特跑到王軾故鄉湖廣公安縣前去吊唁,此時人並不在南京。

沈瑞撲了個空,南京卻也不是沒有旁人可見——武靖伯趙承慶就是在他的拜訪名單之上。

然而,武靖伯府卻是閉門謝客。

沈瑞遞上帖子,門房雖接了,卻表示自家伯爺病了,不見外客。沈瑞表示再來探望,門房也客客氣氣謝絕了。

沈瑞望著武靖伯府氣派的大宅,心下幾番盤算,武靖伯府向來是十分張揚的,此番閉門委實不是他家行事風格,只是老師王守仁不在南京,他也沒處打探消息去。

沒用沈瑞躊躇太久,當天晚上,武靖伯庶出的三子趙弘濤便一身尋常打扮,悄悄來了客棧見了沈瑞。

「……朝中有幾個御史上折子言先劉閣老謝閣老等先朝元老不宜輕去,又……又言皇上晏朝廢學,與六七內臣新進佞幸游宴馳騁射獵等事。龍顏大怒,把那幾個御史下了鎮撫司獄……」

趙弘濤咬著牙,恨恨道:「不知怎的,倒拷打出供詞還牽扯上了我家老爺!說我家老爺傳其奏稿雲雲。大約有我大哥和六妹夫的面子在里頭,我家老爺子只得了個停半祿閑住。」

見沈瑞一臉驚愕,趙弘濤嘆了口氣,道:「這事兒在南京官場牽連也廣,我家老爺是算不錯的,旁人降職的、廷杖的,不在少數。(南京)兵部尚書林瀚林大人都吃了掛落,降為浙江布政司右參政,應天府尹陸珩降為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同知……」

沈瑞心中翻涌起的驚濤駭浪,鎮撫司獄,鎮撫司獄,那是,劉瑾和丘聚的地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