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田月桑時(七)(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5290 字 2020-06-26

「這……這……」魏陳氏還沒權衡好,一時答不上來,只得假裝伏地大哭,拖延時間,腦子飛快轉著,盤算主意。

想著那張吉已是倒了,不若一股腦將錯處都推到那邊去,反正知府也不能拿了那張吉來對質。

她下了決心,抹了一把眼淚,仰起頭來,道:「民婦只在內宅,家中大事都是先夫在外奔波,進來先夫被……被先頭的布政使張大人逼迫做下許多事,又不得不變賣家中珍玩折成銀兩送去濟南府……」

她忽想起最後還卷了一筆銀子走的薛管事,忙道:「就前幾日,還有個姓薛的管事過來俺家,不斷逼迫先夫,生生奪了俺家六千兩銀子走!」

今日既有許多百姓跟來聽審,沈瑞便沒有阻止,尤其想在此案中將清丈田畝推廣開來,正需要輿論基礎,遂許百姓入儀門聽審,又調了衙役及巡卒來維持秩序。

這六千兩銀數字一出,百姓登時一片嘩然。

登州偏遠地方,百姓都不富裕,家有六百兩的已是富貴人家,這六千兩在他們眼中簡直是天文數字。

如今大家都知道這是魏記糧鋪的東家娘子,便有人憤憤然喊道:「家中有這許多銀子,卻把糧米賣得恁高價!合著這賄賂濟南府大官的銀子都是從俺們苦哈哈身上刮出來的?!」

周圍百姓聞言也都憤怒起來,紛紛喝喊。

外面衙役、巡卒皆訓練有素,立時上前喝止,很快控制住場面。

堂上魏陳氏聽了眾百姓的話,也有些後悔失言,但事已至此卻也不得不硬著頭皮道:「那薛管事害俺家甚苦,求大人發令將他追回,一審他即知。」

她還想著若能將銀子一並追回是再好不過,百姓罵算得什么,以後還不是一樣得來買她家的糧米。

沈瑞點頭道:「若是誆騙財物者,理當問罪。」說著便吩咐一旁文吏稍後向魏家下人問明這薛管事相貌,張發海捕文書。

實際上這薛管事行蹤都在車馬行監控之下,張吉事發,車馬行的人就立時暗暗扣住了薛管事,只等府城這邊發落了。

*

魏家離府衙不很遠,少一時,魏家大郎、二郎、幾個仆從仆婦及兩位魏氏族中長者就被帶到堂上。

魏大郎聽聞魏陳氏還敢告他不孝,不由火冒三丈,在堂上瞧見魏陳氏恨不得將這賤婦掐死。

當日魏員外要逃是准備留下兩個年長的兒子頂缸,根本什么都沒告訴他們。

魏員外因是猝死,魏大郎趕過去時,就發現父親竟穿著普通平民的衣裳,而那邊賬房火起得蹊蹺,寺里的繼母更早已人影不見。

魏大郎還有什么不明白的,老爺子自己想跑不說,把年輕妻子和幼子安排的好好的,卻半點風聲都沒透給自己兄弟,顯見是將自己二人作了棄子!

魏大郎自然大恨,和二弟一商量,干脆就在靈堂上將魏陳氏母子掃地出門。

這會兒魏大郎一跪下,便先發制人質問魏陳氏道:「父親驟然離世,著人往寺里去請太太回來主持喪儀,太太可敢在這堂上告訴府尊大人,恁當時在何處?!」

這是魏陳氏怎樣都繞不開的問題的,她面上抽了抽,只能道:「這都是你父親吩咐俺的。」

魏大郎語帶譏諷,「吩咐恁一個婦道人家帶著兒子帶著銀兩出城去福山?」說著又指著幾個男女仆從,讓他們稟告府尊大人這婦人素日行徑如何。

那幾人自然都說魏陳氏素不檢點,趁著老爺病重哄騙老爺自己出門,意在卷了錢財帶著奸夫的血脈私奔雲雲。

魏陳氏氣個仰倒,但她所指能為她作證的魏員外幾個心腹管事早早就叫魏大郎收拾了,魏陳氏沒了人證,更談不上物證,無奈拋開對自己不利的話題,轉而指責兩個繼子暗害了魏員外。

知府大人還沒問話,魏家人自己就在堂上吵個不可開交。

素日咆哮公堂也是要被罰的,但今日知府大人似乎沒有管的意思,堂下百姓也是看熱鬧看得更是津津有味。

果然人沖動時就容易上頭,堂上吵著吵著真話便被說出來了。

魏陳氏的一切說辭,無論是「魏員外吩咐她出城」,還是「魏員外猝死恐為二子所害」,都是建立在魏員外根本沒病這一基礎上的。

眼見魏陳氏說不過魏大郎,很快就要落成誣告繼子。

莫說誣告也同樣是要治罪的,這要是被判通奸那她就沒個活路了,何況她先前在積善堂前鬧那一出,還沒在知府大人面前辯白清楚。

魏陳氏恨得在心里給那替自己出這餿主意的親戚戳上十七八刀,可這會兒她已是騎虎難下,左右討不得好去,干脆便橫下一條心,心道魏大郎既想讓她半分家產也拿不到,他也別想坐享萬貫家財!

她當下便嚷嚷出來魏員外乃是裝病,實是外面清丈田畝逼得太緊,魏員外便稱病不理事,只盼著濟南府來救,不成想張吉那邊卻不肯援手,魏員外這才安排他們母子出城,是怕日後有事牽連到他們。

魏大郎本不怕她叫破魏員外裝病這個事實,他認定人死罪消,魏員外就是殺人放火,只要不是誅九族的大罪就沒有讓他這兒子替父受罰的道理。

但萬沒料到魏陳氏又從後往前數,將先頭張吉如何逼迫魏員外,魏員外替張吉買了多少地,如何要把良田記成劣田逃稅,這二年趁著災荒又怎么漲的米價,種種不法之事都說了出來,大有要將魏家整個兒坑死的意思。

更有許多事說是魏大郎所為。

魏大郎後悔不迭,忙著往回找補,卻哪里解釋得過來。

沈瑞等的也就是魏陳氏這實話。

驚堂木一拍,魏陳氏先前大鬧積善堂、所謂魏員外被逼橫死、狀告繼子不孝以及魏家隱田匿稅、哄抬物價數案並作一案,一並審理。

魏大郎還在掙扎,不認隱匿田畝,叩首道:「啟稟府尊大人,草民父親亡故那日,家中走水,少了書房、賬房,這個這個……有些契書、賬冊也一並……一並毀了去……」

他想咬著後槽牙杠上一回,反正自家契被燒了,當初簽契按手印的老爹死了,大可以誣府衙文書造假坑害他家。

沈瑞淡淡道:「無妨,便是你信不過縣衙都登記的地契,當日封存的魏記糧鋪賬冊還好端端都在。可以請中人一道來府衙查驗。」

有魏記糧鋪的賬冊在,魏家都無法解釋清糧鋪在無外購糧米的情況下,售出的糧食與自家所產糧食差額巨大的問題。

至於無契田畝,你若執意說那不是你家的,也沒有收糧賬冊證明你家收了租,那就說明那是無主之地,理當收歸府縣;若你說是你家的,沒有契,卻收了租,還沒有繳稅記錄,那就以匿稅論,你家田產半數充公。

魏大郎額角見汗,他遠不如其父,既沒那般手段,更沒那般底氣,三兩句就沒了還口余地。

只得澀道:「家父還在停靈未發喪,懇請大人許草民發送了父親,再詳細找找契書賬冊,再向大人回話。」竟還妄圖用那拖字訣。

沈瑞氣樂了,毫不客氣道:「你家若還有證據能證明糧米來源,魏春來早就拿出來了。那你來告訴本官,你所謂再找契書賬冊,是什么樣的契書賬冊?」

魏大郎張口結舌,再說不出什么來,只剩下盤算著認哪樁罪能多保存家產了。

便只好順著魏陳氏的話,將魏家匿田匿稅、哄抬物價的罪過同樣推到張吉身上,口口聲聲被張吉逼迫。

但就算有人教唆,犯下罪行的到底還是魏家,如何逃得過處罰。

尤其外頭聽審百姓紛紛喝罵魏家無良,群情洶洶。

那邊文吏奮筆疾書,除開將魏陳氏所說記錄在案,百姓的反應也都一一寫得明白。

沈瑞瞥了文吏一眼,心下呼了口氣,遞折子時可以附一份卷宗了。

雖然張吉倒了,但他勒索魏家、讓魏家隱田匿稅供他揮霍的事兒送到楊廷和那邊去,楊廷和自能讓一力舉薦張吉的焦芳吃掛落。

而張吉自己收入囊中的、孝敬焦芳的遠遠多於孝敬劉瑾的,這起子事卻落在「劉瑾索賄」上,壞名聲都叫劉瑾背了,劉瑾會甘心認下這鍋?

劉瑾想不到,正在力求上位的張彩也能替他想到。

且看岳父大人怎么利用這件事了。沈瑞心道。

堂上過審的人越來越多,案子也越發明晰。

在常給魏家診治的大夫過堂後,魏員外裝病的事被證實了。

仆婦下人、普照寺主持等人證明魏陳氏確實是魏員外吩咐出城的,並無不守婦道的行徑。

如此一來,魏員外准備潛逃的事也被坐實了,更是間接坐實了魏家有罪——沒罪你逃什么?

在提審了魏家更多下人之後,魏家強取豪奪強占良田、又改良為劣進行匿稅種種皆有了人證口供。

最終案子判定:魏陳氏母子重歸本族。魏大郎雖將繼母兄弟除族,但事出有因,也多有誤會,不予判處不孝重罪,但因有損魏陳氏、魏五郎名譽,仍判他工役一年,不得以銀贖罪。

魏陳氏大鬧積善堂,其情可憫,但其行仍屬滋事,所幸沒造成特別惡劣影響,故判拘三月,旬日後可以銀贖罪。

魏家匿田、匿稅、哄抬物價罪證確鑿,魏春來身故,杖笞也就免了,魏大郎、魏二郎或多或少參與其中,分別笞五十、三十。

此外就是罰銀罰田:

因匿田匿稅,將魏家所有隱田一律充公,並罰沒魏家三成田產;追繳近五年內所短田賦商稅,並罰銀若干。

因災年哄抬米價,除罰沒差價外,另罰米糧若干。因無記錄尋不到當初買糧百姓一一退還,便將各糧鋪罰銀罰米分別入其所在坊區社倉,造福該社百姓。

判決一下,外面聽審的百姓無不叫好。

當衙役傳出魏家罰沒的田畝也將用於百姓、明日積善堂立碑儀式上將公布那上百傾田畝的具體分配用途時,百姓登時又是一片歡騰。

隨著退堂之後人群走上街頭,消息也迅速擴散開來。

翌日,積善堂里里外外人山人海,還有特特從城外左近村鎮趕來的百姓,一時熱鬧非凡。

立新功德碑儀式順利舉行,當眾宣布了種種造福地方的工程以及「專款專用」「賬目公開」諸制度後,沈瑞依諾向百姓們公布了對於所罰沒隱田的處理方法。

蓬萊縣所查隱田、折畝田共計四百八十九頃,擬撥百頃為府學、縣學等官學的學田,設立各級獎學金制度,鼓勵學子勤勉讀書,尤其是為寒門學子解決生活之憂;

擬設立魯班學堂,撥百頃為學堂學田,試驗田以及學堂開銷皆自此出。

雖名為「魯班」,卻並非單純的匠人學堂,而是仿京中青翼學堂,設立耕種、商事、木匠、織工、船工等多個分類學堂,目前不收束脩,還管一餐飯,若有做工,還付給一定工錢。

繼續推進朱子社倉,擬撥百頃田,貼補各地社倉開銷。

繼續招募各類「專家」和「助教」,擬撥五十頃田,供專家助教一應費用。擬按照貢獻為專家助教劃分等級,依等級發放月俸、津貼。

對外招募醫葯人才,擬撥三十九頃田,對蓬萊境內各大葯鋪、醫館進行一定貼補,鼓勵醫者精研醫術,設立公益金,定期開設義診,貼補義診診金葯錢。

另有百頃田暫歸縣里,備各種應急事用,若有新設項目,再從此項撥付。

百姓聽聞,山呼青天。

有鄉紳耆老高呼要與沈青天蓋生祠,沈瑞固辭,表示所有盈余銀錢不若捐與積善堂,繼續造福百姓。

百姓更是感動,此後不知多少人家在家為沈瑞供了長生牌位。

*

三日後,沈漣一家帶著松江府一干織匠工匠抵達府城。

魯班學堂正式掛匾成立。

此時節氣已過了立夏,農人耪地也多結束,一時閑下來的百姓紛紛涌入魯班學堂,有想學份手藝的,有想賺份工錢的,又有干脆就是家里想省口嚼用的,無論哪種,魯班學堂來著不拒。

沈漣暫代了魯班學堂的山長。

他也不含糊,走馬上任頭一樁,便是去游說了府城內幾大商鋪,簽訂了「委培」合同,代為培訓伙計、賬房、掌櫃等人才。

隨後又去與造船大塢、陸家等海商簽訂了「用工」合同,定向培養造船、修船工匠,以及水手船工,學成即上崗。

末了,他與雷家簽訂了共同研發山蠶繭綢織品,成品由陸家代銷遼東與海外,得利三三四分成。

同時,蓬萊織廠也在搭建之中。

因府城建了朱子社倉,要向入社的百姓租賃織機,沈漣便准備將織廠化整為零,一方面收散戶布匹,一方面在各坊單獨設立小型織廠,只置幾張、十幾張織機,收坊中女眷來上工。

其中又有漣四太太支招,讓女工們在家門口上工,開工時間靈活,再雇上幾個灶上人,只照管一頓飯食,其他時間則幫著女工們照看孩子,又或低價收衣物來洗,免去許多女工的後顧之憂,自然有更多手藝好的女眷樂意於出來上工貼補家用。

這一套下來看得沈瑞也咂舌不已,也是服了沈漣夫婦的經商頭腦。

有些其實是他前世見過的,隨口同漣四叔提了一句,他也不是事事都懂,許多都只描述了一下現象,提個點子。

不想漣四叔卻十分上心,研究了一套適合本土的法子來,。

想到沈漣一家就此常駐登州了,能幫他更長久些,沈瑞便也是干勁十足,加快推進他振興登州的計劃。

而就在府城熱火朝天推進各個項目時,大批流民抵達了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