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朱闕牙璋(一)(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3580 字 2020-06-26

「李老大人在水利工程上極有建樹,若是……」沈瑞真想為大明保下科技種子,猶豫再三才將先前的打算向楊廷和托出,「小婿想,稟明皇上,讓李家父子往山東去,改良水利,能造福一方總也是將功贖罪了。」

一旁楊慎忍不住道:「恆雲,不要意氣用事,你想想錦衣衛既能不聲張帶走李大人,如今皇上的意思尚不分明。咱們自要保下子澈的,只是還當從長計議,真要求到御前,萬一許惹得龍顏不悅,再失了回旋余地,更連累了你。」

楊廷和也擺擺手道:「且先有了李鐩消息再計較。子澈一時無事,你也勿憂心太過。」

他轉過話題,又問沈瑞最近差事如何。

沈瑞簡單總結了一下最近抄家的情況,又說了那幾個與寧王有涉的官員,末了,將方才何泰之所說張鏊諸事也同楊廷和講了。

張鏊是半個沈家人,總要處理一二莫牽連到沈家才好。

楊廷和讓沈瑞放心,一則皇上心里有數,再則既疑了張鏊,就會在有些苗頭的時候直接處置了,斷不會容他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說到張鏊攛掇迎謝遷回朝,楊廷和便也提起內閣事。

如今內閣中除劉宇落馬外,王鏊因當初與焦芳、劉瑾有些微牽扯,也已以老病為由致仕,只余李東陽、王華、楊廷和三人,皇上已明確表示會進人了。

當然,不可能是劉健、謝遷回來。

「皇上欲調楊一清回京入閣,然王閣老以西北剛穩,缺不得楊一清,否了。」楊廷和道。

沈瑞聞言微有詫異,因為王華與楊一清交情還不錯,且當初王華入閣也曾受過劉健阻礙,有這番經歷,推己及人,當不會再卡旁人才是。

不過很快也就明白緣由了。

「李閣老推的也是楊一清。」楊廷和道,「王閣老則推了費宏。老夫推舉的是靳貴。」他頓了頓,頗有些意味深長道,「王伯安也不會一直呆在南京。」

內閣從來也不是鐵板一塊。真要是鐵板一塊,皇上就該睡不著覺了。三位閣老互相協作也互相牽制,才是帝王最樂意見到的局面。

能上到閣老位置的,都不是什么與世無爭的活菩薩,名利場中人,自各有打算。

要論交情,李東陽與楊一清更近,當初楊一清被劉瑾打壓,亦是李東陽極力保全,相比起來,王華那點子交情便微不足道了。

而王華一直管著禮部,費宏算得是他門下。且費宏因著這次宗藩改革而頗得帝心,入閣希望極大。

靳貴與楊廷和同為詹事府出身的帝黨,且與毛澄交情莫逆,不是楊黨也是楊黨了。

因涉及到老師與師公,沈瑞不好開口,只是沉默。

他當初不願回京便是不希望攪合進這樣的朝局之中。

這還只是內閣人選,接下來六部九卿、京中諸衙門,因劉瑾倒台而空出來的那些位置,都將是閣老們的棋局,端看如何落子廝殺了。

沈瑞一時越發想回山東了。

果然楊廷和又道:「皇上已調了梁儲回京,又起復何鑒。想來是吏部與兵部。」

梁儲原就是吏部尚書,因著劉瑾欲捧張彩上位,換著法的尋了梁儲錯處,使其左遷至南京吏部尚書。

何鑒則是剛剛被魏彬陷害致仕的南京兵部尚書。

如今張彩、曹元落馬,梁儲、何鑒補了這兩個位置也是尋常。這倒也從側面印證了楊廷和那句「皇上還是念舊情的」。

對於沈瑞來說這是好消息,何鑒是沈家故交,而梁儲是正德三年的主考官,算得是沈瑞座師。

「皇上屬意你去六部,工部或是戶部。你的意思呢?」楊廷和問沈瑞道。

以沈瑞如今的官階入六部即為侍郎,憑著聖眷,熬上幾年資歷,而立之年便也能在九卿之列。

再往前望一望,他再立些功勞,楊廷和告老之後推他一把,入了閣,也就抵達文臣巔峰了。

以他現下的年紀,著實是一條青雲路!

沈瑞卻深吸了口氣,沉聲道:「早想稟明岳丈與大兄,我想,京中事了,便回山東。」

楊廷和與楊慎皆是一怔。

楊慎奇道:「那怎的突然想回山東?皇上如此重用於你,顯見是要留你在京中任職的!」

「工部戶部,皆因皇上念我能實事,方選了我。只是身在京中,許多事便身不由己,實事也難落實。」沈瑞嘆了口氣。

「還是在地方上,才好把事辦實,不說那為朝廷多多納糧納賦,便是造福一方百姓,也不枉這十余年寒窗苦讀。」

他直迎上楊家父子的目光,正色道:「何況,如今,沈家子弟親朋皆高官,若我再留京,只怕,是禍非福。」

楊慎一時訝然,轉而沉默下來。

細細盤點,沈瑞的師公為閣老,岳父為閣老,老師為南京兵部尚書,姑丈是大理寺卿,沈家姻親這邊既有翰林學士毛澄,更是還有外戚張家。

沈氏一族子弟里,沈理是湖廣布政使,沈珹為山西參政,沈瑛升了少詹事,還有他沈瑞,都不算是小官兒。

余下如沈瑾、沈全、沈林這樣的五六七品官員也有數位。

而與沈瑞交好的勛貴高門亦不少,英國公府、武靖伯府、淳安大長公主府都是頂尖的門第。

他的至交好友張會將掌錦衣衛,淵源極深的張永眼見就要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了,還有一位,一直在皇帝身邊的劉忠,也已是內官監大鐺了。

沈瑞在外任上,也許無人會去細細考究這許多關系。

一旦沈瑞留京又為高官,這張閃閃發光的巨大人際網就會戳在眾人面前。

誰人不忌憚?

便是聖眷隆重,又怎敵得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年輕帝王的心思原就難測。

便是楊廷和揉著眉心的拇指也更加用力了幾分。

半晌,還是楊慎低聲道:「山東,也確實被你經營出來了,你若回去,實是齊魯百姓之福。只是……只是……唉……」

楊廷和擺擺手,楊慎便住口不再言語。

楊廷和捻著頜下長須,沉吟道:「此番,陛下還將有封賞,若再晉一步……你這樣小小年紀,便能主政一方,極是難得。你既有這份心,便扎扎實實做事,既是為著百姓謀福,也為你自己攢資歷。他日回京……」

他卻頓住不說,然在場三人都是心照不宣。

如今沈瑞的功勞就已不小,再攢上三五年,給陛下一個富庶山東,再回京坐在什么位置上,都名正言順。

沈瑞原還擔心楊廷和不同意,畢竟他在這棋局中將會是楊廷和一大助力。

現下見楊廷和是全盤為他考量,不由整個人都輕松起來。

既說到朝中局勢,便少不得說起先前被劉瑾誣陷貶謫罷官的許多人,劉瑾既倒,這些人也當平冤昭雪,或起復或升遷了。

楊慎提到了藍家,都察院右都御史王鼎因是張彩舉薦,亦屬閹黨,已是革職,藍章當能重回都察院,接替王鼎也不難。

「只盼藍田師兄能明年春闈金榜得中。」楊慎道。

藍章當初被貶為撫州通判,而撫州府正緊鄰著寧藩所在的龍興府。

藍章已在江西數年,沈瑞原還想著倒是可以讓這位做一做內應,不過有都察院右都御史這樣好的官位擺在前頭,他也不好再提了。

只得略說了說寧王在京中的一些布置,希望楊廷和能調撥一二信得過靠得住的門人往江西去。

楊廷和點頭應允,表示會同幕僚商議適合人選,並書信一封與藍章,讓他也舉薦些江西當地得用的人才。

說到江西與寧王,沈瑞又不免說起了之前何泰之說的張鏊那些事。

楊廷和淡淡道:「朝中委實有不少人喊著迎劉謝兩位閣老回朝。」

他並未說下話,但是表情也已說明了一切——那是萬不可能的。

皇上不喜劉謝兩位閣老,難道現下內閣里的幾位就喜歡?

誰願意這幾位老前輩回來指導工作呢?

尤其還有一位王華,當初可是被劉謝聯手阻撓,終孝宗一朝也未能入閣。

現今不報復回來已是雅量,想讓他拉拔一把那也是萬萬不可能的。

至於張鏊,楊廷和不以為意,別說他不姓謝,就算是謝閣老的親兒孫,不過七品官,在京中也掀不起什么浪來。

不過楊廷和還是囑咐了沈瑞讓他先將張鏊這件事向小皇帝報備一下,防著其別真個勾結藩王帶累了沈家。

這等事沈瑞自原也不會瞞著不報。

翁婿兩人說了一番御前奏對細節,又談了山西山東布局,期間不斷有客來訪,不乏朝中要員,長隨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在密室外稟報。

想想府門外停著的那些車馬,便知楊廷和的繁忙程度,沈瑞亦有公務在身,不能久留,便婉拒了楊家留飯,辭了岳丈舅哥出來。

今日王華內閣值守,沈瑞便徑自去忙差事,擬過幾日王華休沐再抽空去拜見,再就山東水師學堂建設爭取王華的支持。

只是他這一忙起來,便又沒了空閑功夫,而王華亦是忙碌異常,一直未曾休沐。

這幾日朝堂上大局已慢慢落定。

李東陽推薦的楊一清,只加了太子少保,賜金幣,到底沒有調任京中,轉了左都御史,依舊總制三鎮軍務。

楊廷和推薦的靳貴,只從吏部侍郎升為吏部尚書,也未能入閣。

王華推薦的禮部尚書費宏倒是入閣了。

何鑒從落馬到起復不過幾個月功夫,已從南京兵部尚書變成了兵部尚書,不曉得當不當算因禍得福。

同樣被從南京召回的梁儲則最是出人意料。

原本眾人都道是皇上召他回來官復原職吏部尚書的,不想竟晉了華蓋殿大學士,入閣輔政。

梁儲入閣後頭一份奏疏,便是說的他歸京路過河南所見受災情況,請朝廷盡快派得力之人賑災,否則入冬之後,災情會越發不可收拾,不知道要凍死餓死多少百姓,又有多少人落草為寇禍害地方。

而他推薦的賑災人選是,山東布政使司參政,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