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克紹箕裘(一)(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4698 字 2020-06-26

從河南到京師,這一路走得頗急,就是為了趕時間。

有這謀反的藩王在那里戳著,那起子跳著腳喊找宗室藩王之子太廟司香的,想必也會安靜點。

壽哥微微點頭:「沈二素來會踩點兒。」

張會笑道:「沈二還有一招兒,正要臣代為向皇上稟報,看可行與否。」

壽哥佯作抬腳欲踹,笑罵道:「你還賣關子,快說!這個沈二,怎的不寫札子上來!」

張會笑道:「卻是不好寫札子的。他先前不是上書說趙王世子頗有文才么,這不,這又叫人快馬送了一沓子其詩作文章來,准備在他家那幾處書坊印出來,滿京城發一發。」

壽哥呆了一呆,隨即拍案大笑,「這個沈二!虧他想得出來!」

隨即煞有其事的端出一副學究模樣來,向龐天青道:「你們翰林院年下總有賞梅賞燈的詩會吧,正可賞一賞這新詩集嘛。」

龐天青含笑應是,表示這幾日就會向同僚友人推薦。

這位青年才俊世子爺詩集一出,仕林一捧,那十二歲只懂「謙恭」「孝順」的小毛孩子就得靠邊兒站了。

聽得壽哥笑道:「這次臨漳出事,趙王雖管教不利,但難得他一片忠心,深明大義,不包庇叛逆,又捐出祿米為地方賑災出力,興修水利、廣建學堂醫館,實是賢王,當好生褒獎才是!等那邊詩集發出去,朕便賜些東西與趙王世子,再漲一漲趙王祿米。」

張會、龐天青相視一眼,皆道皇上聖明。

得,趙王這賢王名頭也穩了,這幾樣造福百姓的業績拿出來,寧王那「賢王」可就不夠看了。

有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十六歲趙王世子珠玉在前,誰還會閉著眼睛瞎喊寧府小公子堪配太廟司香?!

「沈二果然沒讓朕失望。」壽哥滿意的笑道,又吩咐張會,「回頭你挑幾個得力人去幫沈瑞。這次臨漳事出突然,咱們先前也沒料到,有些事,沈瑞這身份,到底不妥,朝里那些人少不得要聒噪,還是錦衣衛去做穩妥些。」

張會心知壽哥這是收拾宗室上癮了,不知道又惦記上哪一位,河南宗藩著實不少,宗祿也是勒著財政脖頸的一條粗繩子,若真能收拾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宗藩去,造福地方不說,也是為河南財政松綁。

既要收拾宗藩,那就得選幾個膽子夠大的人了。

張會這邊盤算著,那邊壽哥又交代此一番臨漳抄沒的錢糧、土地都劃撥地方作賑災用,以後若再有此等情況一概照此辦理,這卻是要借龐天青的口給內閣通個氣了。

皇帝不往內庫里劃拉東西而是造福地方,內閣也沒不同意的道理。

壽哥又讓張會催蔣壑速去河南匯合沈瑞,又叫龐天青用淳安大長公主的渠道傳口諭給周賢,這次做的不錯,暫時不用離開河南,先配合沈瑞平定河南「匪患」再說,還空口許下個總兵來,以期周賢好好配合。

還讓龐天青與沈瑞多聯系,就大同馬市這邊貿情況想個對策,寫了條陳遞上來雲雲。

席上氣氛越來越輕松,壽哥邊吃邊問張會道:「游小五婚事可定了?那日聽游駙馬提了一句,可是想在明年完婚?」

張會笑道:「臣家長嫂也急著呢,只女方家說想多留閨女兩年,她也不好催,還說讓臣變著法的問問沈二呢。」

當初淳安大長公主做媒,游鉉與福姐兒定下親事,壽哥也是樂見其成的,還曾賞過東西。

當時兩人年歲都小,這成親便也不急。

後山東開海,壽哥便將心腹游鉉放到了天津衛,這幾年歷練下來,游鉉已是能獨當一面了。

頭年福姐兒及笄了,游駙馬府便開始頻頻往沈瑛府上商量婚事。

只是沈家疼惜女兒,總想多留些時日。

而今年先有安化王造反,後有劉瑾倒台,朝堂動盪,兩家人既是想把婚事辦圓滿了,便不會擇這等混亂時候。

但轉過年來游鉉都二十了,駙馬府如何不心急。

壽哥聽得樂不可支,感慨道:「這轉眼小五兒也到了盼著娶媳婦的年紀了!你去和沈二說,他好好干,明年秋收見著河南情況好轉,朕便許他回京送他妹子出閣。」

*

咸宜坊一處宅院,密室書房里

「啪」的一聲,一本詩集冊子被摜在地上,又被人狠狠踏上幾腳。

奈何這書裝訂結實得緊,竟未散亂,只是好端端的雪白書頁被踩得烏七八糟。

寧王府留在京中主事的幕僚苗先生垂手站在一旁,大氣都不敢喘一下,額頭已是一層細密的汗珠。

那人猶不解恨,又將桌案上的茶壺茶盞統統掀翻,聽得清脆碎裂聲響,才喘著粗氣坐下來,又踹了一腳凳子,咬牙切齒道:「沈家小兒,竟敢一再壞王爺好事,真真找死!」

說著又瞪向苗先生,道:「你在京中這么多年,還弄不死一個小崽子,由著他越做越大,干什么吃的!」

這話說得恁是難聽,可苗先生面上也不敢有絲毫不滿,誠惶誠恐道:「學生當初也沒想到一個小毛孩子能走到今天這步……」

眼前的這位小李先生乃是寧王身邊一等一的紅人李自然李真人的俗家侄兒,深得寧王信任,被遣派來輔佐小四公子。

聽說,還是有些神通的……

苗先生可得罪不起這人,是半分不敬也不敢露的,但也委實不肯背這個黑鍋,因道:「當年,咱們主要對付的是張永和王守仁……這小子,主要還是巴結住了上頭那位,被破格提拔……」

小李先生冷笑道:「張永倒是讓你弄出京了,結果怎么樣,現在風風光光回來了,還把劉瑾給拔了!王、守、仁!你還敢提他?!他倒是在南京沒動彈,這些年凈和咱們作對了!!苗同江,你他娘的到底是哪頭兒的?!」

苗先生擦著額角的汗,不敢接茬。

小李先生一拍桌子,道:「破格提拔!破格提拔到通政司的時候你就該做了他!還留著他!咋么樣,他娘的都敢來抄了王府的產業了,你竟還留著他!還由著他出京!」

說著腳下一挑,便將那踩得臟污不堪的詩冊子踢向苗先生,「由著他整出這么多事兒來!」

那書帶著勁風撞在苗先生小腿上,疼得他一趔斜,卻也不敢說什么,身子抖了抖,喏喏解釋道:「學生真真已布置了,未成想他走得急……也沒想到,他沒走文安……」

小李先生怒極反笑,哈了一聲,吼道:「合著他沒走文安,走了武安啊?!」

苗先生頭垂得更低,心知其實沈瑞走文安縣也是沒用的。

沈瑞出京之後是什么護衛配置,高文虎又是何等戰力,小李先生在武安縣布置得那樣周詳,還不是個把時辰就讓沈瑞一眾人殺得大潰,文安縣不過幾個小毛賊,都不夠人家塞牙縫的。

因提到了武安縣,小李先生也是一陣陣的窩火。

他是搶破了頭才掙到這保著幼主上京機會的,自是雄心勃勃想做一番大事業。

奈何幼主聰明是聰明,可離神童還差得遠,詩文書畫都拿不出手,沒什么揚名的本錢。

他本想著下一步好棋,給那本就熊熊燃燒的河南再添上一把火,既是亂了那人的江山,也能趁機運作一番為幼主博些美名。

哪知道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姓沈的一番蠻干生生毀了他這盤棋,不僅逼得他許多招數沒使出來就匆匆帶了幼主離了河南,竟還有本事把這把火變成一盆水,潑了他個透心涼,給他添恁多絆子!

他不由得大罵朱祐椋,「真真是個廢物!給他臉他都接不住!也就配當個地痞山賊!」接著又罵彰德府知府余潘中看不中用。

看著被踢遠了的詩集,更是一硯台摔過去,大罵趙王:「這種窩囊廢也敢出來撿這現成的便宜?!做他娘的春秋大夢!等這邊騰出手來,就叫他知道知道厲害!那位置不是隨便阿貓阿狗哪個都能肖想的!」

小李先生發威半晌,才算出了口惡氣。

看姓沈的這布局,是想借著這盆水澆熄了河南的大火,哼,想得美!叫他有命看河南火滅?!

「那起子御史都是廢物。」小李先生敲著桌子,「你得再去尋一批得用的來。」

苗先生苦著臉應著,小李先生說得容易,能養下幾個御史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

而且,他其實沒少發動御史彈劾沈瑞,尤其這次沈瑞膽大包天,未有聖旨就抄了臨漳王府,朝中本也有人上書彈劾其肆意妄為引得宗藩不穩的,苗先生沒少在其中推波助瀾。

只是姓沈的竟將「謀反」做成了鐵證,這些證物證詞又極快的送進京師,其又有個禮部侍郎的身份,那些人才不得已閉了嘴。

「那個張鏊也是個廢物,讓他辦丁點兒事也辦不好,虧得王爺那般器重他。」

聽得小李先生這話,苗先生低聲嘆道:「本想借他挑一挑謝家,原還順利,沒想到那位竟把沈理弄回來了。想來是為了把沈瑞放出去,才收了沈理回來,沒准兒也是防著沈家之意。沈理不在湖廣,對咱們也是好的。只是沈理到底是張鏊岳丈,這一回來,只怕壓得張鏊動彈不得了。」

他與張鏊還是有些交情的,不想張鏊被小李先生穿了小鞋。

小李先生卻冷笑一聲,道:「防著沈家?給沈理個尚書來防沈家?少拿這種話來搪塞!

「沈理回京,正正好,送上門來與你,動不了沈瑞,還動不了沈理?

「正好也試一試張鏊忠心,這小子精明得緊,得了王爺的好處,卻不想為王爺盡忠,哼,天下便宜事都叫他占盡了。」

苗先生一驚,「這,這,這種時候……還是小公子的大事要緊,若做了沈理,再節外生枝……」

「誰說這會兒就要做了沈理?!蠢貨蠢貨!」小李先生恨不得伸手去打苗先生一巴掌,只可惜苗先生站得離他甚遠。

他招了招手,苗先生硬著頭皮上前,卻被他一把揪住領子拉近,咬牙切齒道,「自然是小公子的事頭等要緊!你得想法子讓沈理為咱們的事兒出力!你讓張鏊他去……」

如此這般說了一番,苗先生臉色陰晴不定,並沒有立時贊同。

小李先生也不催,松開了手,悠然往椅子上一靠,道:「當然,也沒指望他喊兩嗓子就能成事。不過既能為咱們所用,又能敲打敲打沈瑞那廝,何樂而不為。天家的事兒,還得指著天家的人——張家那邊素來貪財,你得多多送禮去。」

又嘖嘖兩聲道:「瞧瞧,同是沈家的狀元郎,看看沈理,再看看沈瑾,張家能不窩火?不正是你施展的時候?」

苗先生垂頭道:「張家大門倒是好進,尤其建昌侯那邊,銀錢來者不拒。只是,張家如今在皇上跟前說不上什么話,不然沈瑾也不會只是現在這個官兒了。」

小李先生卻露出個笑容來,咂著嘴道,「這不和,更有不和的用法。那你說說,太後就不想要個孝順孩子嗎?有孝順孩子在眼前比著,那個不孝順的,是不是也得收斂著點兒?你得揣度太後的心思。這太後的話,有時候比什么都頂用。」

苗先生略有遲疑,他又不是傻子,豈會想不到這里,只是有皇上在,太廟司香這種事,全然輪不到太後做主。太後的話,皇上不聽,那就干脆沒用啊……

小李先生卻鄭重道:「張家這條線無論如何不能斷了,還得讓一些人知道,咱們與張家是來往密切的。懂嗎?」

苗先生忙忙應是,他也是一直這般做的,那畢竟是太後,這桿大旗有些時候是很好使的。

說到宮里,小李先生又問:「宮里錢寧、臧賢那兩個蠢貨是不是失勢了?說話一點兒用也不頂!這宮里面,你也得另找人才行。」

他也不無惋惜,當初劉瑾在時,說話還是頂用的,王府護衛都是靠了劉瑾進言才過了明路的。可惜,劉瑾死得太早了,不然現在也不會這樣費勁。

苗先生道:「自從劉瑾倒了,錢寧也是夾著尾巴做人,想來也不敢多說話。臧賢倒還是能說得上話的。學生也在找人了,張銳之外,御馬監張忠那邊又引薦了一個張雄,如今在司禮監正得用。」

小李先生剛剛露出點兒笑模樣的臉又冷了下來,呵斥道:「你少叫張忠去進言,張忠還有大用!若折了他,你有幾個腦袋來賠?」

頓了頓,語氣略有緩和,「東廠沒洗干凈前那人只怕不會用,張銳就先放著吧,叫他多豎起耳朵來聽消息。司禮監倒是好的。

「苗逵老得快進棺材了,他們會重選個監軍的,叫你的人推一把,把張永弄走。

「張永如今這個爵位還坐不穩,也需要點兒戰功來穩一穩,西北他還熟,推一推,他會去的。這邊司禮監的人不就派上用場了。」

苗先生心下腹誹,張永剛剛掌了司禮監,豈會這種時候舍下?爵位得了就是得了,哪兒有什么穩不穩的說法。且比起司禮監的權柄來,爵位不過是空架子罷了,又算得什么。

想歸想,他也是打定主意絕不直說出來的。

聽得小李先生問:「天梁觀那邊呢?」

苗先生忙道:「那幾個管事的都搭上線了,只是那天梁子油鹽不進……」

小李先生自小跟著道人叔父李自然,僧道的一些手段再是清楚不過,心下冷笑,不過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卻是擺出一副世外高人的姿態來,乜斜著苗先生,不屑道:「聽說那是個金丹派的高人,豈會搭理你們這樣的俗人。」

直噎得苗先生干咽了口唾沫,垂頭不語。

小李先生這才理了理道袍袖口,慢條斯理道:「來京數日,一直俗務纏身,也沒得空閑,你去備上東西,回頭我去會一會這位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