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克紹箕裘(四)(1 / 2)

大明望族 雁九 5908 字 2020-08-12

整個兒年節里,錢寧府上就沒斷過賓客,收禮直收到手軟。

不,如今不能叫錢府了,要改叫「朱府」了——當今收了錢寧為義子,還賜了國姓。

錢寧這機靈的,當天就找了匠人加急趕制了匾額、燈籠,麻利變成「朱府」。

朝臣那邊,當然是炸了鍋,彈劾的折子一摞一摞往上遞。

有直接彈劾錢寧的,如監察御史周廣上書:「錦衣衛指揮朱寧本太監錢能奴仆,不宜冒皇姓、稱義子,怙寵亂政。」又言宮中番僧亂政,正當逐。

也有站在國事高度談大局的,如戶部主事馮馴上書言七事,在「重儒臣明義理」、「收忠直以作士氣」等老生常談之外,又提到「重賜姓以消嫌疑」、「擇宗室以攝皇儲」。

這兩位素來剛正耿直,非是某些藩王可以用錢帛收買之輩,所代表的,也是朝臣的主流態度。

而皇上的態度呢?

這位老神在在的就往西苑一呆,折子一律留中,幾位閣老齊齊過去求覲見,去了幾趟才得面聖。

老大人們苦勸一番,結果卻是……

第二日,皇上先是「賜義子百二十七人俱姓朱氏」——

其中有宮中侍衛、宦官子侄,又有市井人物,反正是他看著順眼的,就都劃拉到身邊收成了義子。

你說他青宮空虛?他就能拿「干兒子」給你填滿了!

隨後又賜了天梁宮觀主天梁子真人度牒二百道。

你說他親近番僧,他就能親近一下道人給你看!

雖說皇上打小兒就是這肆意妄為的脾性,但近年來已是靠譜許多了,尤其是山東開海、宗藩條例出台、清丈田畝等善政的提出,以及迅速除掉劉瑾,都讓朝臣們覺得皇上長大了,開始有些明君氣象了。

可這回,他好像一下子又變回那個率性胡鬧的少年天子了,越是上書勸諫他越同朝臣們對著干。

就這么折騰著,就過了年。

太廟司香?沒這回事。

寧府小公子就很尷尬了,大約不甘心空手而歸吧,便適時「染恙」,請求留京養病。

皇上樂意不樂意,這大冬天的,也不能強逼一個生病的孩子上路。自然是准奏,還得打發了太醫問診,賜了葯材,官面上文章要做得足足的。

雖然這「義子」多了,但錢寧的地位依舊是最特殊的那個。他算是「長子」,又原就是皇帝身邊最親近之人,官位也最高。

西苑又傳出風聲來,說皇上酒醉後枕著錢寧腿酣然入夢。這份榮寵可再沒誰比得上的。

故此才有那賓客盈門的熱鬧場景,大家都是從「劉千歲」那會兒過來的,都曉得當今的脾性,曉得天子近臣的權力有多大。

而天上掉下來這么大塊餡餅砸在腦袋上,錢寧也很難不被砸迷糊了。

盡管他心里清楚,寧藩那邊兒一個勁兒的推小四公子太廟司香,皇上都沒松口,卻在這會兒把他提溜出來當義子,就是立個擋箭的。

但,那又怎樣!!

「庶皇子」這名號,誰舍得不要?!

如今他在宮中行走,到處都是小內侍們巴結諂媚的笑臉,那些平時眼睛都在頭頂上的大鐺們也都變得熱絡起來,甚至就是張永、王岳、劉忠見著他,都會客客氣氣打個招呼。這個「皇庶子」他為什么不要?!

他直接升了千戶,長子也得蔭封錦衣百戶,瞧瞧自家門前車水馬龍,那權力富貴滾滾而來,這個「皇庶子」他為什么不要?

至於寧藩,他當初確實有將寶押在寧藩這小公子身上的意思。

但,皇上既立了他這擋箭牌,那便是看不上寧府小公子。那一位,也就只能是寧王的一個小小庶子,他便也沒什么可顧及的。

再說了,他是收了寧藩的禮,可,也沒少為寧藩說話吶。

拿錢辦事,公平合理。

他日,也依舊只有寧藩求他的份兒。

錢寧這兒想得明白,等那邊寧府苗先生登門時,他就把「皇庶子」的架子擺得十足。

張口閉口皇恩浩盪、自家忠心、謹遵聖旨雲雲。

苗先生氣得七竅生煙,心里直罵小人得志,卻也拿他無法,只能恨恨甩袖而去。

回了宅子,苗先生就將錢寧的言行一五一十都同小李先生說了。

不出他所料,小李先生果然暴跳如雷,又砸了不少東西,「不過個小泥鰍,還真當自己躍了龍門了?!這蠢貨,正是給御史送菜呢。」

他煩躁的敲著案幾,吩咐苗先生,「繼續去找那些酸儒,不用花銀子,就吹風,收個閹豎的養子當義子可合他們儒家之道?讓這些硬骨頭接著上書去。」

苗先生心道,先前的彈劾還少了?就按這個彈劾的,還特地借著義子這樁提了皇儲,奈何皇上根本不接口啊!

要論這根由,還不是小李先生走了一步臭棋!

他們原安排好後續幾波跟著上書非逼著皇上認下太廟司香不可,沒想到沈理一辭官,那些人立刻就被「帝王一怒」震懾住了。

那是尚書位,誰信有人會說拋就拋?

況且,真到官都必須拋的程度了,那一定代表著皇上的處罰會比貶官更嚴厲。

雖說富貴險中求,但都是官場老油條了,又有誰會在八字沒一撇的時候就拼上現在實實在在的前程去博個虛無縹緲的從龍之功的?

而民間,百姓都對一個「史上最短任期尚書」更感興趣,尤其期間還夾雜上「尚書剛丟官,探花女婿就同尚書千金和離了」這種百姓喜聞樂見的豪門恩怨故事,誰還會討論一個小小的藩王公子會不會太廟司香呢?

小四公子這呼聲便幾乎消失殆盡了。

而皇上前手擼了沈理的官兒,後手就收了個閹奴的養子當義子,這態度已經擺得很明顯了!

收個身份上不得台面的作義子,說起來離經叛道,但其實同在豹房里養的那些虎豹豺狼也沒什么區別,根本不會影響子嗣傳承。

想讓他收影響到傳嗣的藩王之子,那不可能。

那些本就被沈理之事震懾住的朝臣,越發不看好小四公子,就是苗先生攜重禮登門也沒能得到幾句肯定支持小四公子的准話來。

「參劾義子這事兒不能斷了。讓宗室幾位大長公主、長公主那邊,也該出來說句話。」

小李先生指著苗先生,道,「英國公府那邊,也去找找人,只消在張會耳朵邊說一句『錢寧可不是太監』便是。錢寧現下就是千戶了,能不惦記指揮使?那張會也是靠著巴結那位上來的,能不提防錢寧?且讓他們狗咬狗去。」

苗先生心道,別說張會現在的身份等閑搭不上他身邊人,就算搭上了,這挑撥的也太過明顯了些。張會能走到今天這步就不是蠢人,會輕易被挑撥了去?!

真照小李先生這一步一步的,怕還得辦砸。

苗先生心里拿定主意,便只虛應故事罷了。

小李先生根本沒關注苗先生什么態度,兀自交代緊抓住太後娘家張家。

這種時候,正該太後出來說話的。

忽聽得小李先生問,「張鏊這個廢物,如今做什么呢?」

這位自詡算無遺策,是不會承認自己犯錯的。

他的計策沒問題,那就是執行的人辦砸了——至此就常將「張鏊廢物」掛在嘴邊。

苗先生皺了皺眉,「他年節後一直告假,並沒往翰林院去。現下街面上的一些流言,委實難聽。我正准備著引一引,說一說沈尚書是一心為國,舉薦小四公子,奈何奸佞迷惑聖主,沈尚書不忍連累女婿……」

沈理辭官,多少人盯著沈家呢,那和離的消息本就是瞞不住人的,張鏊立時就成了眾人口中那當年百般巴結高官岳父、等岳父失勢便拋棄發妻的小人。

連帶著,當年張鏊祖父張元禎那些鑽營的舊事也都被翻了出來。

張鏊走到哪兒都被人戳著脊梁骨罵,索性告病也不去上衙了,只窩在家中,想等這事兒慢慢淡下去。馬上就是會試了,新的話題會源源不斷涌現,便也就沒人說他什么了。

苗先生本是十分看好張鏊,年輕,書讀的好,腦子夠用,又有了探花身份,是可造之材,寧府在他身上的沒少下本錢,指著他往上爬的。

如今可好,小李先生一招臭棋直接將他助力統統砍斷了,還潑了他一身污水,這還爬什么了?

故此想著幫著洗脫一二。

小李先生嗤笑一聲,「你倒是替張鏊這個廢物著想,糟蹋王爺的銀子不心疼怎么著?」

苗先生臉色難看起來,「他到底還是探花郎。」說話間字音咬得極重,「祖祖輩輩都在江西,對王爺忠心耿耿……」

小李先生卻打斷道,「沒說不用他。」

他頓了頓,呵呵一笑,「他那皮相,這探花郎身份,倒可一用。建昌侯長女,不是還沒許人家?」

苗先生一時沒反應過來,晃了晃神,才訝然道:「建昌侯張延齡的長女?!」那位不還在庵里呆著嗎?!

因著意拉攏外戚張家,他們是將張家上上下下情況都打聽個清清楚楚的。

「那位,得罪的是如今的德妃娘娘、還有楊閣老的千金,如今都過了花期張家依舊不敢將人接回來。咱們這個謀劃,只是怕不成的。」苗先生是真怕了這臭棋簍子再出蠢招。

何止是得罪,當年之舉算得上是謀殺了!

當初張家送這姑娘入濟悲庵約莫只是避避風頭的意思,反正年紀小,緩個一年半載的沒人注意了再出來。

沒成想那兩位之後身份一個比一個尊貴,倒是張家聖眷大不如前,所以這姑娘也就只能一直在庵呆下去了。

一年又一年,拖到如今直拖成個老姑娘了,張家也沒半點提起的意思,可見忌諱。

小李先生不以為然,道:「德妃就是張家出來的,張家與沈家是姻親,與楊閣老家也算得上是親戚,況且張家還有太後,哪里是真怕了他們。當是這么多年沒找到合適的結親人選——

「張家倒是不怕那二位,旁人家未必不怕。尋常人家張家又看不上,這不就拖著么。想當初,壽寧侯府為甚挑了狀元郎沈瑾作女婿?不過拿來抬他家聲價罷了。張鏊這皮相,這探花郎的身份,必然對張家的胃口。」

小李先生似乎覺得自家這計策無比高明,擊掌幾記,笑道,「這張鏊舍棄尚書千金而娶張家姑娘,不正是說張家姑娘金貴嗎?」

苗先生只皺眉不語。

小李先生咂咂嘴,又道,「張家沒少在女婿身上下功夫,往朝堂里推,你看看沈瑾。也合著他倒霉,要不是趕上丁憂了三年,如今也未必比沈瑞那小兔崽子差。能得個探花郎,好生栽培,張家會不樂意?」

苗先生緩緩點了點頭,確實,張家,未必會不樂意。只是……「只是,張鏊要是不樂意……這強扭的瓜不甜,要是再得罪了建昌侯府……」

小李先生登時便冷下臉來,「他不樂意?!張家別說嫡出的姑娘,就是庶出的姑娘,不是眼下這境況,那個廢物就是沒成過親的探花郎也高攀不上!

「沈家如今在朝是沒有高官了,但沈家的姻親故舊都在高官位上,待要碾死他個小小的翰林編修還不容易?他不找個靠山,就等著悄沒聲的被沈家弄死吧。」

「你讓他放明白些,」小李先生近乎一字一頓道,「王爺,不會留無用之人。」

苗先生背後也見了冷汗,勉強應道:「學生這就去同他說。」

小李先生揮揮手示意他盡快去辦,又慢悠悠道:「你既與他交好,便好好勸他一勸,讓他,多學學他祖父。」

*

彈劾義子的風潮一直出了正月還沒刮完。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悄悄為寧府小公子搖旗吶的。

如南京十三道監察御史汪正等便疏言:「陛下嗣位九年儲位尚虛,請擇宗室幼而賢者一人置之左右,以代宗廟之禮,盡晨昏之職,皇子誕生,遣之歸國。」

正月太廟司香這茬是過去了,可,還有「晨昏定省」呢!

這個不趕時間,天天都行!

「幼而賢」,偏就把那「幼」字放在了頭里。

若不是沈理剛剛丟了尚書位,這些人幾乎就明說寧藩小公子就是現成兒的人選。

而先前一直沒發聲的太後,也過問了「義子」之事。

傳出來的話是太後望皇上以宗社為念,戒游佚,親賢納諫,勤政厚民。

但也有小道消息說,太後雖沒說擇宗室子弟,卻也著實誇贊了宗室賢王。

皇上再怎么荒唐胡鬧,可以不聽賢臣的,卻不能違了孝道,不聽太後的。

於是,沒兩日,「聽話」的小皇帝就下旨,褒獎了賢王周王,加了祿米,特地破格早早封了周王嫡長子為世子。

這位周王,是最早上書響應了宗藩條例的,而今捐糧賑災、配合清丈田畝不說,還積極配合清查藩府花生、傳生,上繳了這些人多年來騙取的宗祿,還妥善安排了這些革爵之人——

他依照宗藩條例重開了宗學,又向趙王看齊,又捐建學堂、醫館、工程學院,許這些無爵的花生傳生子弟依喜好免費入學讀書,學得一技之長,以謀生路。

此舉得到了文臣的一致好評。

可比那只告其他宗枝刁狀卻沒啥實際行動的寧王更賢了。

而周王的兒子還是個奶娃娃,可比寧藩小公子更「幼」!

未幾,一向不問政事的太皇太後忽然開了金口,向皇上求情,令崇王世子襲爵。

而河南也「適時」報上來許多崇王世子賑濟災民、捐資助學甚至捐軍餉協助剿匪的善舉來。

說起來,今年三月初一是先周太皇太後十周年忌辰。第一代崇王到底是周太皇太後親骨肉,憲廟的親兄弟。

皇上當即便下旨褒獎一番,命崇王世子出孝後即承爵。

論理,太皇太後這憲廟的皇後開口為崇王一脈說話,也在情理之中。

但,要知道,太後當年可是與周太皇太後不睦的,甚至在周太皇太後最後的時光里,都不肯見太後,不許她侍疾的。

外戚張家與外戚周家更是打了許多年,直到周家兩位爵爺都過世、家族漸漸衰落,無力與張家抗衡了,這才少了官司。

太皇太後此舉,不免被人解讀出不同意思來。

多年來太皇太後都如同隱形人一樣,在後宮前朝都是無聲無息。

可她到底是太皇太後,輩分在那里擺著。

皇上至孝,自是要孝敬母親的,但祖母同樣要孝順。

如果還有人能壓住太後,那便只有太皇太後了……

至於河南之地,什么時候冒出這么多賢王來,不少人都在心底暗道一聲沈家小兒好奸猾好手段。

先前沈理辭官離京,不少人是等著看沈瑞的話的。

不少人抱著各種目的參劾沈瑞,那拿了寧王銀子的,更是直指沈瑞私交藩王、替藩王邀買人心,又暗戳戳點出第一代趙王那些意圖謀反的事兒。

可還沒等形成聲討沈瑞風潮呢,河南那邊便快馬送折子進京,說汝王也大手筆捐祿米賑濟災民。

朝廷立時就下旨褒獎。

要說趙王邀買人心意圖謀反還說得過去,可汝王連個兒子都沒有!說他也要造反,誰信呢?!

那些被打臉的御史給事中便又都把頭縮回去了。

而這短短不到一個月里,河南又接連冒出賢王來,一個比一個賢,一個比一個對朝廷貢獻大。

當然,不賢的,如趙藩的臨漳郡王、湯陰郡王,鄭藩的東垣郡王等,都叫沈瑞收拾掉了。

好么,甭管他沈瑞這賑災的官兒最終賑濟多少人,單就敢朝宗藩動手、還能讓這么多宗藩恭恭敬敬向朝廷低頭,他就只會有功不會有過。

何況弄了宗藩這么多祿米,這賑災也不必發愁了。

在眾人眼里,沈瑞此刻是什么都不用做了,只躺在功勞簿等著領賞便可。

但實際上,沈瑞卻是頭疼著各種事,比如葯材交易市場,比如水利工程,比如剿匪,比如邊關馬市交易量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