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一字之別,道統之爭】(1 / 2)

夢回大明春 王梓鈞 1419 字 2020-07-01

王陽明已經搬家了,之前住的是小溶洞,陰冷潮濕。由於他經常在洞中推演《易經》,因此將小溶洞命名為「玩易窩」。

龍崗山上有個大溶洞,後世稱之「陽明洞」。

王陽明將之命名為「陽明小洞天」,又因在「玩易窩」以東,簡稱其為「東洞」。洞外有苗民幫他修建的幾間茅草房,叫做「何陋軒」,是王陽明的卧室、書房和教室。

此時此刻,王陽明沒有講課,而是拿著鋤頭在聽課。

土匪商富權一邊刨土,一邊用漢苗雙語教學:「這種地啊,一看天時,二看地利,三看人工。天時就是二十四節氣,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收割,老祖宗早就曉得了。地利也不提,龍崗山上沒有地利,這種山地種出來收成不好。所以我們就要看人工,要翻土,要挖隴,還要施肥。你們苗人,就不曉得人工。放把火一燒,就挖坑埋種子。這不行,都跟我一起學翻土!」

這是苗人幫王陽明燒出的一片荒地,地里堆積著草木灰。

由於缺乏耕牛和鐵犁,大家只能用鋤頭硬挖。

甚至鋤頭都不夠,那些生苗拿著石鏟,翻地的效率感人肺腑。

王陽明帶著兩位仆從,模仿土匪的姿勢,從零開始學習種地。好在前兩天下雨,土壤較為濕潤,否則僅是翻地就能把人累死。

商富權彎腰撿起幾塊石子,扔得遠遠說:「石頭不能留在土里,但可以圍起來做田界。」

於是,王陽明又去撿石頭。

干了半天農活,王陽明累得腰酸背痛,感慨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今日始得躬耕之不易也。」

這是開荒,當然不易!

王陽明也就帶了幾十兩銀子過來,一路旅費就用去不少。他還要購置紙墨,貴州鹽價又貴,頂多能撐到明年,必須學會自己種地才行。

主仆三人在這兒慢慢翻地開荒,幾個土匪則去了苗人寨子,教導生苗如何挖茅廁,如何堆肥發酵——這些苗人都是隨地拉屎的,不知曉大小便之寶貴。

「大爺,來了好多人!」

正在偷懶休息的王長喜,突然指著山下。

王陽明立身遠眺,笑了笑,復又彎腰翻地。

大概過了兩刻鍾,司學諸生全都來到山上,王淵作揖道:「陽明先生,我等是來求學的。」

王陽明說:「且待我把這塊地翻完。」

「這個好辦,」王淵對陳文學三人拱手道,「宗魯兄,此處有三把鋤頭,你與一位佰長,領一百人,每三人一組,以半刻鍾為期輪番耕地。伯元兄,子蒼兄,你們與另外五位佰長,帶著其他人搬運石塊。不限此塊土地,已經燒荒的都可去撿石頭。」

「好說。」陳文學笑道。

王淵又對諸生說:「若有人不願勞作,可自去花冊勾銷姓名。」

無人退出。

便有紈絝子弟,也帶著各自隨從,大可把勞作任務,交給手下去完成。

陳文學、湯冔、葉梧、李應等人,為諸生之首。他們帶頭干活,余者自無二話,反正人多辦事快。

王淵又按十人小隊為單位,每隊劃分區域,輪番過去翻地撿石子。這樣既有條不紊,又提升工作效率,還能防止胡亂踩踏已經翻出的耕地。

王大爺扶著老腰坐下,捋胡須說:「此為干員也!」

兩刻鍾之後,未耕之燒荒地,地表散亂石塊已經撿完。已耕之燒荒地,撿石者等待翻土者將石挖出,怎奈鋤頭只有三把。

王淵喊道:「可以了。今日勞作者記下,明日再耕,且聽先生講課。」

有個帶了隨員的軍二代,突然不耐煩道:「沒有那么麻煩。陳一棟,李岩,你們去挖地。誰還帶了隨從的,派一個去挖地,三把鋤頭就分完了。我們這些生員,只聽陽明先生講課即可!」

王陽明沒有反對,但也不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