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後續影響(2 / 2)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2087 字 2020-07-01

我們完全可以收購一部分股票,在運河公司內部發出我們的聲音,法奧兩國也不能阻止合法的商業貿易。」

雷斯林的提議正中約翰-羅素首相的下懷,不是他們欺軟怕硬,而是現實利益需要。

和弱者講拳頭,和強者講規則,這是19世紀帝國主義的行為准則。大家都是列強,自然要按照規則辦了。

縱觀歷史,大英帝國什么時候沖動過?原時空英國人就沖動了那么一回,結果不但把自己搞得五勞七傷,欠下了一屁股債不說,還賠上了世界霸權。

不等約翰-羅素開口,海軍大臣愛德華反對道:「沒有那么簡單,法奧兩國不是傻子,他們願意讓我們入場么?

要是遭到兩國政府的反對,我們就算是開出兩三倍的價格,也買不到股票。

據說民間流通股票沒有決策權,所有的權利都在法奧兩國政府手中,股東們只有監管運河公司財政的權利。」

不是他想要挑起戰爭,而是海軍需要亮一下肌肉,證明自身的重要性,以便爭奪來年的預算。

沒辦法,這就是海軍大臣最重要的工作。具體的海軍建設、訓練、指揮,那是軍方的事情,他一個文官出身的海軍大臣壓根兒就是一外行。

想要獲得海軍的擁戴,也非常的簡單,只要從政府手中拿到足夠的預算就行了。別的事情,他管的越少大家越開心。

最符合海軍利益的做法,就是派皇家海軍出去震懾一下法奧兩國,然後大家再達成協議。

無論有多少作用,都有海軍的一份兒功勞,在下一次預算爭奪中占據了優勢。

本質和先收股票再和法奧兩國談判沒有區別,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前者外交部占主導,後者海軍部占重要地位。

......

倫敦政府在爭執,巴黎政府也在討論。都是圍繞著蘇伊士運河進行,只是處理方式不一樣。

***三世在猶豫,要不要立即出兵占據埃及,以保證對運河的控制權。

經過這么多年的滲透,法國已經是埃及第一大實力,培養了一大批的親法派***。

要是再過幾年時間,他沒准可以兵不血刃的控制埃及。現在要是出兵占據埃及,一場戰爭還是少不了的。

陸軍大臣埃德蒙-勒伯夫提議道:「陛下,只需要十萬軍隊,一年之內我們就可以占領埃及。

如果只是控制蘇伊士運河的話,那么五萬軍隊也可以實現目標。

埃及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我們非洲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拖下去,讓英奧兩國先動手就麻煩了。」

埃及可以算是在法國家門口,打贏或者是占領埃及都不是問題,唯一要思考的是值不值得。

這還牽扯到了法國的戰略抉擇,到底是優先地中海戰略,還是優先中歐戰略。

一旦對埃及動手,下一步法國政府的戰略就是意大利地區,意大利各邦國都在法國人的目標中,西西里島更是首當其沖。

而放棄對埃及下手,就是要打普魯士、比利時、德意志聯邦政府的注意,萊茵蘭河以西的領土都在法國人的中歐戰略中。

這次法國軍方很和諧,都選擇了優先地中海戰略。柿子找軟的捏,對中歐戰略,地中海戰略要面對的敵人都是軟柿子。

這不足以令***三世下定決心,一旦法國對埃及下手,勢必會讓英法關系緊張,這令「恐英症」患者非常不安。

外交大臣亞伯拉罕補充道:「陛下,我們現在沒得選擇。我們可以不占領埃及,卻無法阻止英奧兩國占領埃及。

即便是有盟友存在,最多也就約束奧地利十年時間,而英國人我們完全無法限制。

一旦埃及落入他們手中,我們的地中海戰略就泡湯了。法蘭西未來的路,恐怕就要舉步維艱。」

這是事實,全世界都快要瓜分光了。現在已經是瓜分世界的末班車,再不努力搶占最後的蛋糕,未來就要過苦日子了。

英國人沒有搶占埃及,可不只是倫敦政府不想。主要是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擔心引發法奧兩國的反彈,另一方面他們沒有把握把埃及人干趴下。

埃及政府擁有一支新軍,並且實力還不弱。這對英國袖珍版的陸路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況且,他們還在和埃塞俄比亞pk,沒有足夠的兵力投入埃及戰場。萬一又打輸了,那就丟人了。

進入19世紀過後,英國陸軍的表現就不怎么樣。連續輸了好幾次戰爭,盡管都有特殊原因,可這也讓英國陸軍聲明掃地。

反法戰爭就不提了,輸給***那是正常操作,不需要解釋。

1814年,進攻尼泊爾王國,三萬英軍被一萬多廓爾喀人給反推了,最後靠國力打消耗戰,勉強贏得了戰爭。

1839年,英國人入侵阿富汗,數萬英軍苦戰三年,最後以失敗告終。

接下來的近東戰爭,英國人輸了;後面入侵波斯,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被迫達成妥協。

現在進攻埃薩俄比亞,還在苦戰中,最終結果尚且未知。

接二連三的失敗,倫敦的政客們沒有崩潰,就算是精神世界強大了,怎么敢對陸軍寄以厚望呢?

理由?很抱歉,大家不需要這東西。輸了就是輸了,解釋再多都是白搭。倫敦的政客們對陸軍信心不足,已經形成了習慣。

相比之下,法國人就不一樣了。俄國人跌落神壇後,他們就要自詡世界第一陸軍強國,自然不缺乏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