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7章:整軍備武,劍指何方(1 / 2)

第2637章:整軍備武,劍指何方

隨著大秦的軍隊數量越來越多,由前漢所繼承來的舊軍制已經不在適用,而這次軍制改革主要就是完善軍隊職權。

大秦這次的新軍制被劃分成了三級十五等。

士級:什長、隊率、屯長、軍侯、司馬、

校級:准校、少校、中校、上校、大校、

將級:准將、少將、中將、上將,大將;

總共十五等軍銜,從下至上,軍權逐步增大,但又都有兩到三個副手來分權,最大程度的防止領軍在外的將領擁兵自重。

嬴昊在和丞相和六部尚書商議之後,按照功勞和原先的級別,對大秦諸將進行了如下冊封:

大將軍白起,領大將軍銜。

李靖、岳飛、蘇烈、薛禮、張遼、霍去病、蒙恬、秦瓊、周瑜、龍且這十位正副都督,領上將軍銜。

李存孝、姜松、賈復、呂布、趙雲、高寵、公孫軒轅、宇文成都這八大勐將,都領名譽上將軍銜,而實際軍權則為中將,乃至是少將。

名譽將銜是嬴昊和眾文臣商議後,針對的是那些功勞足夠大,實力也足夠強,但統帥能力不夠的將領。

就比如李存孝,作為大秦第一勐將,他的功勞足夠封上將了,自身實力更是天下無敵,但讓她指揮十萬大軍的話,還是有些力有不逮。

所以,嬴昊為這些人專門推出了榮譽軍銜,先給予他們上將的待遇,而在當他們指揮能力足夠時,在給予他們所相匹配的兵權。

除了以上的一員大將,和十八員上將之外,其他的將領或是資歷不足,或是功勞不夠,或是才投降不久,所以都居於這十九人之下。

領中將軍銜的一共有二十八人,分別為:韓信、衛青、吳起、王翦、李定國、高順、徐晃、黃忠、黃飛虎、金台、許褚、典韋、楊再興、楊延昭、秦武、秦用、秦疾、戚繼光、韓世忠、檀道濟、公孫衍、斛律光、尉遲恭、亞瑟……

其中:金台、許褚、典韋、楊再興、秦用、尉遲恭這類不善領軍的勐將,同樣是領名譽中將軍銜,實際軍權為少將,甚至是准將。

韓信、衛青這樣的降將副都督,官職、地位和能力都足矣冊封上將,但由於歸順的時間還不算長,暫時也還沒立下太大的功勞,所以先以中將軍銜來作為過渡。

領少將軍銜的一共有四十二人,分別為:楊戩、聞仲、黃天化、龍陽、太史慈、文聘、羅成、雄闊海、李嚴、張郃、楊延定、楊延德、楊延嗣、關勝、於禁、裴元慶、馬超、閻行、李茂貞、李舜臣、孟共、章邯、段韶、狄青、司馬錯、秦梁、虞子期、鍾離昧、季布、定彥平、蘇憲、周亞夫、蕭衍、韋睿、姜囧、樊梨花……

准將也是大秦將級最多的一個軍銜,一共有七十二人,分別為:孔宣、岳雲、薛丁山、黃天祥、陳湯、王賁、土行孫、楊任、李牧、糜厚望、焦莫往、張定邊、程咬金、龐德、秦明、秦泗、秦隰、秦彝、蒙毅、秦華、贏虔、呼延灼、李進、越兮、霍峻、華雄、李傕、張綉、鞠義、蔡冒、高覽、田豫、韓勐、李凌、廖化、管亥、王保保、孫重進、符存審、鄧嬋玉……

大校作為最高的校級,未來的預備准將,也是軍中最主要的主要骨干將領,人數自然比准將要多得多。

領大校軍銜的人一共有一百八十八人,分別為:孟賁、阮翁仲、牛皋、王離、王玄策、岳鍾琪、公孫羽、蕭寶寅、徐榮、閻柔、朱靈、周青、公孫康、武吉、康安裕、李左車、龔都、陳奇、鄭倫、李華梅……

大校以下的校級將領,在秦軍之中只能算是中層了,總人數甚至突破了千人,所以只能舉一些代表性的人為例子了。

上校:龍須虎、鄧九公、余元、任鄙、康君立、李嗣本、柳毅、馮劫、公孫恭、董先、徐慶、姚政、符彥饒、高明、高覺……

中校:余化、薛先圖、姜興霸、戚承光、寇成、王經、湯懷……

少校:公孫范、王雙、郝昭、盧象升、符彥卿……

准校:鄔文化、公孫續、鄧秀……

郝昭、鄔文化、余元、余化、王雙、盧象升等人,都是在這次大擴軍中所篩選出來的人才,所以也都得到了破格提拔。

至於校級一下的將領,在軍中只能算是下層,自然也就不需要一一舉例了。

這份名單出來後自然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不少准將及以下的秦將,不服一些才投降不久的降將,卻和他們平起平坐,甚至軍銜還在他們之上。

要是楊戩的話,那自然也就算了,畢竟楊戩在降秦之前,就已經是天下頂尖的勐將了。

李茂貞、華雄、李傕等將也算了,畢竟是人家是主動率軍投靠過來的。

但李牧、李左車這些被俘之後才投降的降將,卻和他們平起平坐,甚至軍銜還在他們之上,這就讓人有些不能忍了。

當然,不忿的人終究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對於這次授銜還是相對滿意的,畢竟這次授銜並沒有讓他們的兵權變少。

另外,軍銜低,並不代表爵位低。

軍銜代表的只是手里兵權而已,而爵位代表的卻是財富和地位。

兵權早晚都是要交出去的,而爵位卻能永遠屬於自己,並且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軍人戎馬沙場、征戰一生,為的不就是個封妻蔭子、拜將封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