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節 朝鮮之戰(1)(1 / 2)

義縱統帥的大軍高唱『無衣』,開進襄平。

跟從長安出時,連帶民夫也才三千來號人不同。

義縱這個護濊都尉一路進軍,途中不斷的抽調當地的郡兵加入遠征軍。

從趙國,義縱帶走了趙國最精銳的一支千人騎兵以及兩千多弓弩手,在燕國,義縱也不含糊,帶走了駐扎在薊城的三千燕兵。

途中,更有無數英雄好漢,豪傑壯士,良家子弟,自帶干糧,前來投奔。

其熱烈程度,甚至越了今年在長安舉行的考舉。

義縱從蕭關一路走來,走到襄平的時候,他的隊伍已經滾雪球一樣的滾成了足足兩萬人的大軍。

其中,從各地抽調的郡兵和民壯加起來才不過一萬人。

剩下的人馬,全是沿途投軍的各方好漢。

這些好漢雖然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彼此也基本不熟悉。

但進了軍隊後,並沒有什么亂糟糟的事情生。

他們就像一滴滴水珠一般,從四面八方匯入義縱的大軍之中,短暫的熟悉後,立刻就融入了大軍。

現在,由這些人組成的漢軍隊伍,至少在隊列和秩序上,已經不輸於一般的漢室郡兵。

之所以生這樣的事情。

是因為漢室長久以來秉持的是『士不教不得征』政策。

在基層漢室地方的亭、里、鄉、縣、郡五級行政單位,每年都會在冬天組織地方的民兵進行軍事訓練。

而且,北地民風彪悍,民眾普遍好武,甚至以武立家。

假如說南方的齊魯地區,地主豪強是以詩書耕讀傳家自豪,那么,這北方的地主豪強,那就基本都是軍將世家。

社會風氣普通推崇尚武。

基本上,在北方,哪怕只是個普通的自耕農,大抵都懂基本的軍事技能。

而地主豪強子弟,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更重要的是,依照漢律規定,年滿二十三的男子,需要服兩年義務兵役。

一年在長安衛戍,一年在地方或者邊關。

這條律法在承平的南方,已經漸漸松弛。

但在北方,因為匈奴的威脅,卻被嚴格執行。

換句話說,來投軍的各路好漢,不是曾經在軍隊服役過,就是准備去服役的准軍人。

這也是為什么匈奴人每次入侵,都現,原本某地只有千人駐軍的城市,瞬間拉出來了數倍的武裝力量。

越往漢地深入,這種情況就越普遍越多。

老實說,假如不是義縱嚴格把關,拒絕了無數自帶干糧,想來投軍的各路好漢,那么,他現在麾下軍隊的數量,恐怕要膨脹到十萬這個數字……

這並不誇張……

當年,太宗孝文皇帝御駕親征,平定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過程中,從四面八方趕去投效君王,報效國恩的各路好漢的人數,幾近十余萬。

而嚴格要求之下的兵源素質,自然是相當出色。

幾乎所有投軍的好漢,都是身高七尺以上,膀大腰圓,且能熟練使用各種武器的壯漢。

當這支軍隊走到襄平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完成了磨合。

整支軍隊,以羽林衛為骨干,隊率、司馬一級的中層軍官,基本都是羽林衛出身。

義縱通過這種方式,控制整個大軍,如臂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