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節 定策(2)(1 / 2)

踏著台階,劉徹一步步走到御座前。※%,

甘泉宮在本質上來說,只是皇室的度假避暑行宮。

兼之,甘泉宮是在秦代的林光宮和甘泉前殿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重要的是,當時重修甘泉宮的時候,正好碰上了漢室鬧經濟危機,關中斗米三千錢,丞相上朝都是坐牛車。

所以,甘泉宮在重建時,基本上是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盡量利用秦代的完整宮殿設計以及材料。

於是,甘泉宮就成為了漢室最隨意的一個宮殿群。

隨意到什么程度?

就在甘泉山的山腳下和旁邊的山谷里,有一堆的列侯別苑。

皇帝夏季來甘泉宮避暑,這些家伙也跟著跑過來泡溫泉。

前世,竇嬰那個家伙就在劉榮自殺後,跑到甘泉山這里的別苑,閉門不出,號稱要做隱士。

但問題是你要做隱士,去終南山啊,跑甘泉山做咩?

這不是自己給自己的額頭上寫了一行大字:我就是要讓皇帝知道,他錯了!

然後,醒悟到這一點的竇嬰,立刻就屁滾尿流的重新出來做事了。

而具體到甘泉宮本身的設計布置,也同樣隨意的很。

就拿皇帝的御座來說吧。

北殿這里的御座,已經算是甘泉宮里最高的一個了。

但也只有五五二十五階的台階。

這對一個野心勃勃,想要彰顯自己高大上的皇帝,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甘泉宮在歷史上,在小豬時期,經過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

山腳下跟山谷里的列侯們的違章建築。基本全部被強拆。

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明光宮、居室、通靈台以及皇家植物園木園,也就是後世俗稱的仙草園。

但劉徹就無所謂了。

他甚至覺得,甘泉宮這樣的設計很好。

能讓皇帝與國家的統治階級列侯們保持長久的親密關系,也能隨時隨地的,在列侯們的中間摻沙子,保持皇帝對貴族們的控制。

作為皇帝。可以遠離群眾,不知民間疾苦,但絕對不能遠離大臣和貴族。

一屁股坐到御座上,劉徹抬起頭,看著滿殿的武將列侯,對自己行禮參拜:「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壽無疆!」

「免禮,平身,賜座!」劉徹淡淡的道。等到大臣們都坐好或者按著次序站好。

劉徹才道:「近日以來,朕聞之,朝野多有輿論,謂之曰:匈奴即暴且虐,天必予大罰齏之,今匈奴西征,王師當出雲中,復故秦趙之九原。上應天命,下合黎庶。朕今日命眾卿前來,就是想聽聽,卿等的意見……」

眾臣聞言都是臨襟正坐。

自漢室立國以來,針對匈奴問題,召開過三次重要的御前軍事會議。

從戰績上來說,目前主戰派以二比一的優勢。占據了絕對的上風。

唯一輸掉的那一次,還是在呂後時期。

但,在實際上來說,主和派在過去三十年,才是朝野的主流。

甚至就連天生狂熱的喜好戰爭的列侯階級們。也有許多堅定的反對對匈奴作戰。

在經歷了平成之戰後,漢軍的缺點暴露無遺。

龐大的笨重的步兵集群,機動性太差,協調能力和運動能力,遠遠跟不上以騎兵為主的匈奴人。

內線作戰,還能依托城市和要塞,一旦出去跟匈奴人剛正面,就是送菜。

任何一個有理智的將軍,都不會去打一場必輸的戰爭。

是以當初,在冒頓粗暴無理的挑釁和侮辱的時候,一向是大老粗的灌嬰,強行給呂後潑冷水,打消了呂後的戰爭意圖。

那么問題來了,主戰派到底是怎么贏下來另外兩次的?

答案很簡單,皇帝親自下場拉偏架,力排眾議,以皇帝的威權,強行通過了戰爭決議。

太宗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甚至穿上甲胄,配上天子劍,親臨軍營,慰問士卒,鼓舞士氣。

能讓皇帝做到這個地步,主和派的勢力之強,可想而知。

但如今的局勢,卻已經反轉過來了。

通過太宗和仁宗皇帝兩代人三十年的積累。

尤其是劉徹上台後這兩年,不斷的武裝軍隊,加強軍隊的作戰能力,擴建騎兵部隊,廣修馬場。

到現在為止,漢軍已經擁有一支八萬人的裝備了馬鐙、馬鞍以及馬蹄鐵的新式騎兵。

尤其是夏胭脂嫁過來後,陪嫁來的奴隸和騎兵,教會了漢軍幾支主力,如何在草原上尋找水源,辨識方向。

現在,列侯們和將軍們雖然覺得,假如要跟匈奴拉開架勢,進行決戰,可能不一定能百分百取得勝利。

但是,假如只是收拾沒有了白羊部落的河套之敵。

那就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甚至有人覺得,可能會一戰而定。

就像去年的義縱徐悍滅亡衛氏朝鮮一樣。

而匈奴主力遠在西域,等他們反應過來,河套都進了漢室嘴里了。

最重要的還是義縱徐悍滅亡朝鮮,讓漢室的軍方,忽然間就覺醒了自己的本能。

既然如此,那還等什么?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所以,朝野局面立刻就生了逆轉。

大量的主和派,迅改變立場,變成了一個戰爭販子。

這一點都不奇怪。

以前他們主和,只是因為,沒有勝利的把握,失敗的可能性卻很大,沒有人敢擔戰敗後喪師辱國的風險。

如今,隨著漢軍的實力迅增強,各種新式武器和裝備都投入使用。

加上去年,不費吹灰之力,僅僅用了一次武裝游行的滅亡了衛氏朝鮮政權。

這讓許多人都開始膨脹起來。

而匈奴人在最近幾次漢匈交往中的退讓,也讓人覺得。匈奴人似乎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

當年,平城之戰的時候,帶著大量步兵的漢軍,尚且跟冒頓來了個五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