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節 公羊學的野望(2)(2 / 2)

為什么?

按照公休儀自己的解釋是:我老婆織的布太好了,我害怕因為她的緣故,而導致百姓破產,故而要休掉她,還要砸毀和破壞她所改進的織布機。

為的就是給老百姓一條活路啊!

這些言論傳播出去,頓時魯國上下一片贊譽。

只是,公休儀這個邏輯……

實在是有些奇葩啊!

胡毋生最近就一直在想:公休儀的老婆一天能織幾匹布?她能影響多少百姓?

就因為這個理由,就休妻,這公休儀不是反應過頭,就是受刺激了。

而隨著太學典藏的史書和古籍越來越多。

胡毋生現在已經明白了,公休儀當年為何要那么做。

因為,公休儀主政魯國時,魯國的國君,名顯,謚曰穆公。

穆公是魯國歷史上少有的中興之主。

而且其為人寬厚,能容忍各種言論,更懂得禮賢下士,積極提拔人才。

穆公在位時,曾經隆重的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國師。

嗯,就是孟子的老師,名為孔汲的那位。

當時,魯國可謂是實現了中興了,政通人和。

然而,其後,穆公干了一件事情,讓全魯儒生都為之跳腳。

在位十余年後,穆公正式,隆重的邀請,當時天下的顯學,與楊子學說爭霸的墨子進入魯國,教授學問,收受門徒。

這是被記載在史書上的事情。

史書上雖然沒有記載魯墨最終的結局。

但卻記載了公休儀這個時任的相國『拔葵去織』。

拔葵,就是拔掉自己家種的葵花菜,去織,就是砸毀自己家的織布機。

這兩個事情,都是生在同一個時間節點上,並導致了同一個後果:休妻!

再考慮到無論是農業技術和耕作技術,還有織造技術,在當時,都是墨家在展和推廣在那個時候,農家還沒有從墨家分離出來。

公休儀拔葵去織,針對的是誰,是在向誰喊話?

毋庸置疑了!

也只有這樣,才講得通那個邏輯。

畢竟,公休儀又不是笨蛋傻瓜和瘋子。

但是……

胡毋生並不打算揭穿這個窗戶紙,將那血淋淋的真相告訴世人。

畢竟,好歹,公休儀也是自己人,而墨家則是對立面的敵人,至少也是競爭者。

「楊先生之說,吾不敢苟同……」胡毋生淡淡的笑道:「因為楊先生所舉的例子,和所引用的言論,來自於黃老學之說!」

「黃老之說,固多良言,然,卻非我儒家之說也!」

那位楊姓儒生聞言,連忙羞愧的低頭。

胡毋生說的沒有錯。

魯儒派系在這個問題上的言論和態度,與黃老派的某些派系,保持著驚人的相似度。

「且,庄子之言,荒誕不經,不足以為信!」胡毋生緊接著補刀。

「汝之所論,來自於《庄子。天地》所載之子貢故事……」

其實,魯儒,或者說黃老派的一些派系的類似這樣的言論,興起的時間,都很短。

雖然,最早,在庄子之時,就已經有這樣的說法。

但,這種言論興盛,還要等到諸呂之亂後,天下毀秦的時候。

在那個時候開始,所有有關秦的東西,統統被打上了另類的標簽。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這機械詐偽,奇技淫巧和機變械飾,成為了天下輿論對秦攻擊的主要火力。

與其說類似的言論,是先賢們的意思,倒不如說是今人的意思。

而且是處於政治目的而營造起來的聲勢。

看邏輯就知道,混亂不堪,前後矛盾。

什么機心、純白,根本就是庄子那一套。

只不過,因為庄子把子貢拉出來,當成主角,所以,儒家看到了,就如獲至寶,然後就變成了自己的了……

倘若,一切不變,胡毋生也懶得去管。

畢竟,作為一個學閥,他也要講政治。

不講政治的話,就會被政治拋棄,被政治拋棄的學派,等於自取滅亡。

現在,當今天子,想干什么?

根本就不是秘密了。

他或許對於商賈,有著跟歷代天子一樣的仇視和敵視態度。

但對機械和工匠,這位天子卻表達出來了出乎尋常的熱情。

他讓墨家復蘇,讓少府卿設立百工苑,大力推廣和開各種新機械新方法新技術。

足夠讓胡毋生意識到:當今天子已經不爽所謂的『機械之心』『機變械飾』『奇技淫巧』這樣的言論很久了。

而且,當今天子還很不喜歡,類似於公休儀這樣的清流代表。

既然皇帝都有了這樣的表示。

作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學閥。

胡毋生當然知道,自己應該怎么辦?

當然是為君解憂,為王前驅了。

胡毋生看著眾人,解釋道:「庄子當年作《天地》之篇,其中所載之子貢故事,不名於書,不見於簡牘,所述存疑,且夫,就算果為子貢之所見,那子貢先生也太笨了!根本不符合仲尼對子貢的評價!」

孔子七十二門徒,子貢、顏回、子路、子夏,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年,孔子怎么評價的?

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

由(子路)有果斷的才能,賜(子貢)通情達理,見多識廣,求(冉求)多才多藝。

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怎么會出現庄子《天地》篇里那樣的情況?

何況,庄子通篇,都是在借另外一個人的口吻,述說著所謂機械之變。

而且,其所謂的機械之變,更多的似乎是哲學上的問題,而非現實問題。

「更何況,今日,諸君請看:今日天下,誰家不是水車為灌,機械為力?」胡毋生斷然說道:「諸君可曾有見,有哪一家用了水車後,於是懷詐偽心,要為禍天下了?」

「庄子之說,荒誕不經,脫離實際,不足為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