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節 在安東 3(1 / 2)

夏季的安東,無比美麗、富饒,漫山遍野都開滿了鮮花,樹上結滿了累累果實。

潺潺的河水,奔流向海,無數鮮魚奔涌其中。

兩岸民眾,都忙著捕魚,家家戶戶的牆壁上掛滿了捕獲的魚類。

司馬遷騎著一匹戰馬,走在鄉間的道路上,看著一路上的風光,心里面也是感慨不已,不禁贊道:「我在長安時,曾經聽說,安東地廣物博,物產豐饒,有民做歌曰:棒打袍子瓢舀魚,野雞飛入飯鍋中!如今看來,名不虛傳啊!」

「賢弟說的是……」一個年紀比司馬遷要大上四五歲的貴族子弟騎著馬,笑著對司馬遷道:「若非這安東風光如此秀麗,吾怎么可能在此一待就是數年?」

「今晚,愚兄已為賢弟在宅邸略備薄酒,以作接風洗塵……」

「多謝兄長!」司馬遷連忙拱手道謝。

「哎……」年輕貴族笑著道:「你我世交,不必如此客氣!」

司馬遷聽了也是笑笑。

此人姓賀名戎,是祁候家族的嫡子。

祁候是目前漢室碩果僅存的二十余位開國列侯之一,其先祖祁繒候賀方,是高帝麾下赫赫有名的戰將,曾經在彭城之戰之時率軍斷後,為高帝安全撤退立下了汗馬功勞,更陣斬一位項羽的大將。

是以高帝曾經贊曰:子(賀方)留彭城,執圭東擊羽,急絕其近避!

正是賀方的這一關鍵舉動,使得在彭城之戰中損失慘重的漢軍能夠安全撤退到滎陽,重新構築起新的防線,並有了再次組織軍隊的機會。

不然,彭城一敗,漢軍很可能就會一敗塗地。

要知道,在戰敗中有序撤退的難度比擊敗敵人還要高。

一個不小心就是潰散,就是滅亡。

項羽亥下一戰,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過呢,到了今天,祁候家族早就沒有了什么聲勢了。

在列侯排序之中,甚至已經連續三十年排名倒數前三。

不過,曾經墊底的另外兩個家族,現在都已經咸魚翻身了。

汁方候家族如今緊抱天子大腿,去年汁方節候雍世臣去世,臨終遺命其子嗣說:天子,聖人也,爾等一日三頓,每旬一朝覲,不可懈怠!

他兒子雍維全部照辦。

甚至做的比他爹要求的更多!

雍維在自己的卧室之中,讓人塑了一個神像,名曰:漢天帝,其樣貌與天子類似,他每天早上起床,必定誠心誠意的跪拜在神像前,口稱:信臣維敬拜天帝,伏請陛下聖恩。

吃飯的時候,全體雍家人不分老幼,都得先朝未央宮方向叩,說道:「臣等敬謝陛下隆恩,伏唯陛下聖德澤被天下!」然後才可以吃飯。

據說就連啪啪啪乃至於納妾這種事情,雍維都得先去天帝像前祈禱、占卜,卦象不吉利不啪……

舔到這個地步,汁方候家族於是地位不斷躥升。

雍世臣在世的時候,汁方候家族是漢家列侯集團里最大的笑話,更是大漢帝國有史以來,體重最高的記錄保持者。

而如今,雍維已經獲准『入朝參政』『旁聽廷議』『君前對奏』等等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權力。

其跪舔的下限和地步,連曾經號稱天子四大金剛之一的樊市人都看不下去了。

這位舞陽侯曾經私底下譏笑說:「雍君候大抵想當國師腦子都要壞掉了……」

然後,舞陽侯就被天子請去喝茶了……

再然後,舞陽侯也在家里學起了雍維的法子……

列侯們眼睛掉了一地,紛紛感嘆,馬屁精們的節草果然不可期待!

而另外一個同樣墊底的家族,宋子侯家族,如今則自不用說。

當代宋子侯已經就任安東都護府都督,假如一切順利,那么八年後,他就很可能回朝就任九卿了。

過去的三大墊底,如今唯有祁候家族,地位依舊尷尬。

不過,老賀家顯然不這么覺得。

他們家屬於那種小富即安的個性,自當年,見到了諸侯大臣血洗長安的慘狀後,當時的祁候賀昌就決心再也不干預政治。

自那時起,歷代賀氏子弟,不是忙著修仙煉丹,就是在家玩弄花花草草,養養各種奇獸。

上一代的祁頃候賀胡則忽然現,史書更好玩,於是就開始與司馬氏往來親密。

兩家由此走近,當年,司馬遷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兩家還打算聯姻呢!

只是後來新君即位,當今天子對司馬氏家族表達了一些特殊關注和照顧後,什么舞陽侯、赤泉候、中水候紛紛提著禮物上門表示:聞君麒麟兒,願結秦晉之好……

司馬氏家族於是尷尬不已。

一方面,作為史官,他們應該恪守中立,不該與這些混政治的家族往來過密。

不然一不小心,就會惹來閑話,被人質疑。

另一方面,司馬氏小胳膊小腿的,這些人一個也得罪不起。

於是,就只能拖著。

不過,要司馬遷來選的話,其實他更中意賀戎的妹妹,也就是那個曾要與他聯姻的妹子。

但問題是,這種事情他根本做不了主。

只能期望將來天子能夠賜婚……

賀戎顯然也很喜歡司馬遷這個妹夫,他領著司馬遷,穿過田園與鄉村,來到了此地的祁候府邸。

祁候食邑一千四百戶,安置加恩令,可以獲得兩千八百戶食邑的土地。

每戶土地百畝,整個封國就是二十八萬畝。

當然了,作為一個沒有什么地位和權勢的列侯,祁候分到手的封國土地,其實大半都是山陵和沼澤。

實際可耕作面積,最多不過五萬畝。

這五萬畝土地中有三成被拿來做了封國的宅院和民居。

剩下的土地,也沒有完全開出來。

以司馬遷這一路看過來的,觀察的結果,最多也就是三萬畝左右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