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信心(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300 字 2020-12-24

實際上在這個年月里,大部分東南亞地區的部族,都是獸皮草裙一裹就算遮蔽。能用得起絲綢的,絕對是已經接觸了文明社會的強力部族,進而形成了國家制度。

比如占城,除開幾個河口城市之外,它所統治的城市地區之外,也就比原始社會稍微強一點點。

如果說中土是「皇權不下鄉」,那么這些番邦,就是典型的「文化不下鄉」。統治體系純粹靠簡單粗暴的武力,這也是為什么杜正倫初到愛州、歡州,根本不能適應理解,但適應之後,立刻如魚得水。

無它,打開《史記》就是干,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上班干活……講文明也得跟文明人講,杜正倫折騰這么幾十年,基本道理是懂的。

所以占城說要借兵打誰,借;有人借兵要打占城,還是借。

怕什么?怕占城人去洛陽告狀?杜正倫可是「才之秀者」,一句「蠻夷無禮」,就可以塞了麻布,還不用擔心李皇帝給他小鞋穿。因為他都已經淪落到這個地步了,小鞋還能多小?

於是後來「南海宣慰使」落在他頭上,也說明他算是把握住了游戲gm的脈搏,而不算開掛。

讀書人的事情,蠻夷懂個卵。

交州、歡州、愛州以及南海之南諸地,真正讓杜正倫、李道興有這個底氣的地方,就是現了金銀銅鐵礦,不僅僅是金銀礦豐富銅礦范圍廣大,連鐵礦的品相都遠中國,這怎能沒有底氣?這怎敢沒有底氣?

漢陽鋼鐵廠一家,就足夠養活整個環南海地區的所有鐵礦采礦工,只要杜正倫、李道興有這個能力搜刮到能夠滿足漢陽鋼鐵廠胃口的礦工。

武漢的資金、技術以及市場,是杜正倫大刀闊斧豪賭一把的基石,常規的「剿撫並舉」之下,礦工組成必然是奴工和募工結合,奴工來源,自然是戰俘或者蠻夷交戰戰後的商品。

當然奴工數量不可能膨脹到太過,募工自然也是必要的,「以夷治夷」的套路才能基本穩定生產環境,不至於盤剝過多生叛亂,然後需要中央軍進行平叛。

朝廷允許打一場殲滅戰,但朝廷不會允許開辟第二個治安戰戰區,投入遠遠大於產出的時候,就需要有人提頭來見。

杜正倫當然不想死的這么窩囊。

當募工進入體制之後,隨之而來連帶的消費方式,也會因之而生變化,這是強制性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舉凡想要對抗之輩,下場就是煉鋼爐中的「血祭」,出不出神器無所謂,求個心安理得,還是能讓杜秀才做到的。

而且還有一筆賬,當環南海礦業的產出達到或者接近伊予銅山的總量,量變就會引質變,官方民間的力量,會自地進行維護開。這期間不管是增加官衙吏員,還是駐扎商會幫工,都是消費群體。

到進一步累積,產能得到釋放,金銀開采量逐漸遞增,「南海宣慰使」杜正倫換成南海都護府都護杜正倫,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只是杜正倫眼下不管有什么計劃有何動作,都需要武漢方面的配合,甚至哪怕杜正倫想要從蘇杭淮揚的民間資本吆五喝六,沒有張德從中作保,根本沒人鳥他。說到底,人們對張德的信心,或者說市場對張德的信心,要遠遠高於杜秀才。

「若是處理得當,怕是南海一地,就把西北麻料幾年存貨都消化了個干凈。別的不說,光麻繩、風范、口袋、襯布、拖網……這個量就不小。」

「說的沒錯,可京城又有幾個人知道?哪怕知道,又有幾個人敢拍著胸脯保證,杜正倫定能成功?」

「確實如此啊。」幕僚們很是感慨,市場上現在的金屬制品,六成左右都是武漢造,其中一半又是漢陽造,外人分不清,他們作為參與者,還不知道么?

而這幾年對外掠奪的金銀銅鐵,除了皇帝大肆揮霍大興土木之外,舉凡在淮揚蘇杭等大城市,又有幾個老財效仿從前,把金銀銅鐵融成冬瓜,埋到土里留給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