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陸氏前程(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106 字 2020-12-24

只是對很多人而言,還看不到這一點,6德明謀劃的,從來不是眼門前的仨瓜倆棗。朝廷正式生轉變的當口,蘇州已經源源不斷地產出朝廷需要的「應試人才」,這才是6德明算計到的。

而在淘汰的過程中,失敗者們並非一無是處,帝國版圖之大曠古爍今。當一個大政需要用百年為時間單位來運作之時,這些應試競爭的失敗者們,同樣能夠找到自己煥生機的地方。

江東吳氏的樣板工程吳虎就是個招牌,認或者不認,吳虎在那里都算是「成功者」。

敲定了章程之後,一所名叫「德明學堂」的學校,雖然還沒有正式出現,卻已經早早地完成了招生。

前來吊唁的江東江淮個世族、寒門、豪強子弟,都在第一時間收到了消息。

生源這個問題對於6氏而言,從來不是問題。

或許6飛白不如6德明,但大多數人都指望著自家的兒郎是第二個張操之。

「洛陽來的內官,倒是不曾多言。」

「教化的事情,多言又如何?不多言又如何?」

墓園的草廬中,幾人在那里議論著。這幾日「忠義社」的成員6續都走了過場,或是寒暄或是掏錢,大多都是人到中年的老江湖,聚集在一起之後,那些不曾在這個「小圈子」中的外人才現,這個「小圈子」儼然就是龐然大物。

人到中年,縱使一事無成,見識閱歷也在增加,和尋常的草頭班子,終究是不同的。

更何況,「忠義社」中的「忠義之輩」有高官有顯貴有豪富有將校……帝國名利場中任何一個「熱點」,都有「忠義社」成員的身影。

再有十年,貞觀老臣子再死上一批,不管帝國的君王願不願意,這些人中,總會有人會被塞到某些位子上去。

「將來十幾二十年,西域河中用人定是越多多益善。」

「科舉不利者,前往西域河中拿個京官『俸祿』,也不算虧。」

「各宣政院何嘗不是如此。」

並非沒有精明之輩想要染指教育界,可惜在帝國的核心要面對老牌學閥的打壓不說,在地方上也沒有培養生力軍的基本盤和資源。

似武漢這種,也是張德苦了十幾二十年才有的成果。「地上魔都」方方面面用人都是緊缺,本就沒有太多的富余人手。

這種微妙狀態,才顯得6德明的手段高明。6氏響應中央號召搞分家,這是為人臣子的忠誠;同時6氏嫡系為了延續家族「另謀出路」,不管怎么看朝廷都不至於用「莫須有」的名頭,去干一個無兵無權的地方「小族」。

在這個大框架下,6德明生前的江湖地位學術地位以及人脈關系,得到了最大的釋放。

6氏只要不是明火執杖說要造反,哪怕跟武漢眉來眼去,也能用「謀求生存」來解釋。

兩相比較,和房玄齡在江西勞心勞力要操辦的教育事業不同,6德明死後只要6氏子弟不抽風,在培養初級教學人才這條道路上,長期一家獨大是顯而易見的。

能在守墓草廬中大費唇舌之輩,自然能有一定的判斷,此時再去回望6德明臨死之前的一番操作,更顯老江湖的勇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