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最佳投資目的地(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316 字 2022-07-12

江蘇驛郵所的客戶也包括洋人。法國人皮埃爾辦的「客郵」,交寄量已經大減,這位江蘇驛郵所的前顧問,正在和楊仕全商量,看看兩家的線路能不能夠合並到一起,其實就是希望江蘇驛郵所「收購」他的「客郵」。

看在皮埃爾做過江蘇驛郵所的顧問的份上,不好教會學生餓死老師,趙景賢請過關卓凡的示後,對楊仕全說,價格合理的話,可以談一談的。

接下來是「財經口」了。

新鑄的「蘇洋」一面世,便在市面上迅速流通開來。

人們對這種精致、閃亮、「料足」的銀元愛不釋手。開始的時候,頗有人想囤積居奇的。劉郇膏的臬司衙門盯得很緊,狠抓了幾個典型,以儆效尤。待「蘇洋」源源不絕地上市,流通便完全正常了。

「蘇洋」很快便「走出江蘇」,北至北京,南至廣州,都能見到「蘇洋」的身影。

開始的時候,刨去鑄造成本和發行「蘇洋」的銀行、錢庄的佣金,估計有六、七厘的升水。但實際上,蘇洋的價格折成銀價一路走高,一年下來,升水已接近一成。

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說到底還是「供不應求」四字。

老百姓是第一次見到這么高質量的本國貨幣,「蘇洋」的受歡迎的程度迅速超過了銀塊和銅錢。作為一種「地方貨幣」,「蘇洋」卻事實上開始流通於全國,相對於整個中國的龐大的市場需求,「蘇洋」的供應量自然是不足的。

這種局面,短期內是不會有實質性的變化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蘇洋的身價還會愈走愈高。

「鑄幣稅」真是一樣美妙的東西。

楊坊的上海關,月入關銀已經過了百萬,且還在不斷增長中,而一年前這個數字還是五十萬;來年即同治四年,也即1865年的關銀,篤定超過一千五百萬兩。

這個數字,非常驚人。有清一代,之前國家歲入的最高峰出現在乾隆朝,大約四千五百萬兩。則單是上海關一處的收入,便等同於整個國賦的三分之一了!

上海關年過千萬是意料中事,但沒想到來的這么快。

幾個原因。

第一個,是江蘇、上海的長毛平得最早,因此恢復得也就最快。中國社會經濟特有的「大亂之後強力反彈」的「功能」,在蘇、滬一帶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二個,原時空上海在這個時代的歷史位置和發展走向,本時空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上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龍頭,對內、對外,都成為一塊巨大的「吸金磁鐵」,資金、人才源源流入。

第三個,關卓凡的推動,大大加速了這一格局的形成。

做生意的人是最敏感的,「工業園」、「自貿區」雖然還未正式推行,但上高昌、下高昌大興土木是瞞不了人的。這兩塊地意味這什么,先覺者無不心潮澎湃。自然就有許多人提前入滬,「預留地步」。

軒軍美國查塔努加大捷傳回國內,上海一直處於「上升通道」中的「投資曲線」倏然拔高。之後,隨著亞特蘭大大捷、薩凡納大捷,這條曲線一次又一次「"gaochao"」。南逆「無條件投降」後,進入上海的資金有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

江蘇的情況仿佛,只是程度略遜上海罷了。

用原時空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上海已經成為了「最佳投資目的地」。

「蘇洋」的發行,金融環境的改善,也加速了這個進程。

政治的清明,包括廉政專員的設立,亦與之有力焉。

*

ps:下午要出去辦點私事,很晚才能回來,今天只有中午的一更,抱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