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木頭和石頭(1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295 字 2022-07-1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亂清最新章節!

不管怎樣,關卓凡認為,修頤和園,三百五十萬兩白銀應該夠了。「另起爐灶」,「新人」辦「新事」,盡最大可能禁絕貪污,提高效率,也許還用不到三百五十萬兩。

關卓凡還有一個重要的減少成本的路子:少用木料,多用石料。

關卓凡不是學建築的,但他卻知道,中國傳統建築成本中,占比最高的一項,是大件木料。建築的體量愈大,大件木料所費,在建築成本中的比例就愈高。

說到建築體量,無過於皇家的宮殿、苑囿、陵寢了。

這些建築中,大件木料主要用於柱、梁,首先是柱,其次是梁。

問題是,京城在北方,而中國北方是不產這種可以充作巨柱的樹木的。

這些樹木,都生長在中國的嶺南以及東南亞的深山老林。

路途遙遠,交通亟乏——或者根本沒有「交通」。在前工業化時代,把這些巨大的木料,從南方的煙瘴荒莽運出山來,再長途跋涉地運回京城,不知道要費多少工,花多少錢,死多少人!

常常為這么一根巨木,就得築專用的路,造專用的船,勞役浩繁更不必說。到了京城——不一定是北京,哪怕只是金陵這種居南北之中的都城,費銀已經數十萬兩之巨。

在前工業化時代,修一座宮殿,就把國家修破產了,是一點都不稀奇的事情。

比如,頤和園里的佛香閣,閣高十數丈。閣內有八根巨大的鐵梨木擎天柱,直貫頂部。原時空的光緒十七年。即1891年,重建此閣,共費銀七十八萬兩,其中相當部分,花在了這八根巨柱上面。

還有。木結構為主的建築,成本雖高,自我保存能力卻低。

風侵、雨蝕、蟲蛀,木頭對歲月最沒有抵抗力,更加經不起火災、兵災。中國歷朝歷代,傾無數國力,建成的錦綉宮闕,到如今。剩下了多少?

真是驚心動魄:除了清朝從明朝繼承下來的,以及清朝自己修建的——以前各朝的,幾乎盪然無存!

關卓凡認為,即便只是為了給子孫後代多留下幾棟房子,建築也應以磚石結構為主。

用石頭起大房子,不是當時中國建築所長,那么就要聘洋建築師,用「西法」。增加西式建築的比例。

關卓凡心目中的頤和園,是一個中西混合的建築群,和歷史上的清漪園。原時空的頤和園,都頗有不同。

在原時空,關卓凡就有個看法,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外面看著氣魄,但里面的空間利用率太低。使用功能更是叫人不敢恭維。

皇帝後妃的寢宮,外面金碧輝煌,里面昏暗狹小,關卓凡清楚記得初見識時閃過的念頭:當皇帝有什么好?

現在既然由我來修這個園子,就要好好過一把設計師的癮,且看我如何將現代建築文明注入古典宮廷苑囿。

相信御姐一定會喜歡的。

當然,雖然中西結合,畢竟還是以中為主,北京周邊的石場就可以提供足敷使用的石料。部分特殊的石料,關卓凡寧願進口,也不想求諸國內其他地方。

還是運輸的問題。海運似乎途遠,但單位成本卻遠遠低過陸路。特別是,中國沒有可能在短期內就建設起發達的鐵路網,也基本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公路,長途運輸的費用,遠遠超過海運;就連時間,也未必快得過漂洋過海。

中國工匠不能制造的石件,如西洋雕塑等,可以一並同船滿荷運來。

還有一個重要的伏筆。

外洋供應北京的貨物,當然在天津港卸船。像石料、石件這種沉重的貨物,卸船之後如何盡快運抵北京呢?

咱們在北京和天津之間修條鐵路吧?

單單是為了盡早入住頤和園,御姐也得支持鐵路的修築。

鐵路這個東東,有了第一條,還怕沒有第二條、第三條嗎?

關卓凡下值,回到家沒多久,翁同龢的帖子就遞了進來。

關卓凡微微一笑,吩咐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