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章 大清特色MBO(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431 字 2022-07-12

其一,此時的張之洞,年紀還輕,資歷還淺,必然是要聽關卓凡的擺布的;而左宗棠、沈葆楨兩個,勛重望著,辦事情早就有了自己的一套章程,又都是典型的順毛驢,不爽了就撂蹄子,哪里是關卓凡輕易擺布得了的?

其二,張之洞任福州船政大臣,主要是去負「政治責任」的,暫時不及實務。福州船政的實務,掌握在兩個英國人手里:海曼奇,原皇家海軍學院副院長,出任中國福州海軍學堂「總辦」; 畢夏普,原「哈蘭德和沃爾夫」造船廠副總工程師,出任福州船政局「總辦」——相當於總經理。

事實上,此時的張之洞,對關卓凡最大的作用,是拿來招撫「清議」用的,而「清議」里邊,關卓凡找不到比張之洞更合適的人選了——矮子里拔高個兒,「清議」里邊,張之洞畢竟是腦筋最開通、能力最強的一個。

就是說,其實,張香濤是一個大花瓶。

主官官員即便清廉,所辦企業尤一塌糊塗至此,若主管官員的私德不檢,操守可議,那么,問題就更大了,就會發生「內部人控制」,公私不分,最終化公為私。

李鴻章就是其中典型了。

李氏「化公為私」的經典之作,是輪船招商局由最初的「官辦」變為最後的「官督商辦」。

這個案子,李鴻章幕後主使,盛宣懷前台操盤,十足十一部精彩的商戰大片,但來龍去脈極其復雜,若詳細講明白了,獅子難免「水」之譏,只好大略言之了:

光緒二年,即1876年,盛宣懷動議,輪船招商局收購美資旗昌公司。旗昌股票面票價格每股一百兩銀子,但當時其實際價格已跌至每股五十六兩。盛宣懷暗地用官款以實際價格收購旗昌股票,報給朝廷的,卻是票面價格。於是,每一股四十四兩銀子的差額,就落入了李鴻章、盛宣懷的腰包。

通過這種手段,李、盛共侵吞了「官本」七十余萬兩白花花的銀子。

這還不算厲害。

真正厲害的是在七年後。

光緒九年,即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李鴻章上奏,以兩國開釁、法國人必攻擊輪船招商局之船只,請將輪船招商局暫時過戶到某中立國名下,俟戰後再轉回中國——哎,給人家一點子手續費就可以啦。

朝廷糊里糊塗地批准了這個方案。

萬沒想到,這個「戶頭」,一「過」了出去,就再也沒有「轉」回來——沒有轉回到朝廷手里。

法戰結束後,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操作,輪船招商局雖然變回了「華籍」,但在這個過程中,「官本」被迫全部退出輪船招商局,輪船招商局的股本,變成了百分百的「商本」,成了所謂「官督商辦」。

晚清最賺錢的「國有企業」,就這樣被納入了李鴻章、盛宣懷等私人的懷抱。

每讀這段歷史,關卓凡總能想到二十一世紀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匯:mbo。

嗯,大清特色mbo。

李鴻章過世的時候,家族財產高達四千萬兩白銀之巨。這個數字,絕對不是單靠傳統意義上的貪污受賄能夠積致的。李鴻章不是和珅,他始終在地方上工作,並沒有那么多賣官鬻爵的機會。

盛宣懷過世後,他指定的遺囑執行監督人——很有意思,是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用了兩年時間,才統計出盛家龐大的財產:總額為一千三百四十九萬兩白銀。

盛宣懷的身份,和胡雪岩不同,始終是朝廷官員和「國企負責人」。

我們要問一句:李、盛之流的驚人的財富,到底從何而來?

事實上,李鴻章正是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始作俑者,他和他周圍及後續衍生出來的龐大利益團體,上下其手,將中國近代化的成果,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不間斷地自國家搬到自家。當他們認為:搬的差不多了——「國家」那邊兒,已經基本空了——便輕輕一推,清朝皇帝,這個他們侵奪的財富的名義上的合法持有人,就從寶坐上跌了下來。

好啦,改朝換代了,我們在「前朝」那里拿來的銀子,袋袋平安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