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二章 不寒而栗(1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799 字 2022-07-1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亂清最新章節!

文祥之心痛,並不僅僅出於他和恭王的個人情分。

朝野公認,文博川「正色立朝」,這個「正」,既為「嚴正」,亦為「中正」,意思是說,在政爭面前,文祥的立場,相對中立而公正,不會因為個人的因素,輕易「選邊兒站」。在這一點上,他和寶鋆,雖同為恭王的左膀右臂,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寶鋆確實是恭王的「私人」,但文祥確實不是恭王的「私人」。

以前,文祥一度希望,肅順、恭王二人,能夠同舟共濟,互補有無——在文祥看來,肅順的銳意除弊,恭王頗有不如;恭王的眼界開闊,肅順則難望項背,若二人攜手,正是天作之合,實為國家之福。

可是,事實證明,這純屬空想,在肅順、恭王只能二擇其一的情況下,文祥自然只能選擇恭王。

後來,類似的「空想」,文祥又放到了恭王和關卓凡身上。

文祥亦一度以為,自己是能夠居中為恭王和關卓凡緩頰的——拿洋人的話說,自己應該是恭、關之間的一道「橋梁」。

自己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就是「瓜爾佳」這個姓氏。自己是瓜爾佳氏,恭王福晉是瓜爾佳氏,關卓凡也是瓜爾佳氏,你看,三個人都是瓜爾佳氏,這個「瓜爾佳氏」,不就是最好的一道「橋梁」么?

細論起來,自己的「瓜爾佳」,和恭王福晉的「瓜爾佳」,距離更近一些——兩個人都是正紅旗,關卓凡呢,則是鑲紅旗出身——當然,他早就抬進了正黃旗。不過,彼此就有疏離,也是有限的,兩紅旗其實同源:正紅旗為太宗長兄代善所領,鑲紅旗為代善長子岳托所領,岳托薨後。兩紅旗一度皆為代善管領。

文祥的「空想」,既出於他為國家打算的公心,也和兩紅旗的傳統政治立場有關。

從代善開始,兩紅旗就秉持著這樣一條政治原則:堅持效忠皇帝的基本立場——不論在台上的是什么人;如果涉及到皇權的爭奪。就力持中立,不輕易卷入爭位、奪嫡之類的大漩渦。

代善支持太宗繼位,為自己這一支掙下了三個「********」,之後,遇到類似的情形。兩紅旗就很少再做出頭椽子了。世祖繼位的兩黃、兩白之爭,多爾袞的身後被黜,聖祖晚年的九王奪嫡,世宗的兄弟相殘,這一系列上位者之間的劇烈爭斗,兩紅旗都盡量與之保持距離——因為從不參與,所以從未被禍。

可是,同為兩紅旗出身的關卓凡,似乎並未走上這樣一條中庸、平和的路子。

文祥已經看的很清楚了,關卓凡這個人。狂飆突進,真正是「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氣魄,不是恭王能比的,倒是和肅順相差仿佛,都是一股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勁兒。只是關卓凡的手段,較之肅順,高明得太多,別人對他的觀感,較之肅順。亦天壤有別。

拿「關恭合流」來說,其實並不是平等的合作,也不是文祥曾經幻想過的「互補有無」,實在是「恭」合於「關」。「恭」變成「關」的一部分。

「恭系」的人物,作為個人,有本事、有能力,願意合於「關系」的,關卓凡無任歡迎,不但繼續委以重任。信用之專,甚至比在「恭系」的時候,猶有過之,譬如許庚身、曹毓瑛,以及自己。

但是,「恭系」作為一個整體,卻是不允許繼續存在下去的;「恭系」的首領——恭親王本人,更加不允許繼續留在樞府之內。

這一層,剛開始的時候,文祥還看不大清楚,但是,愈到後來,愈是分明。

關卓凡一點點、一步步,將「恭系」分化、瓦解,將恭系的地盤,一塊又一塊,拿了過去,將「恭系」的人,一個又一個,從原來的地盤上,或者「俘虜」了過去,或者驅逐了出去,整個「恭系」,被他一口又一口地吃了下去,恭親王本人,也終於被徹徹底底的趕出了政府!

雖然不情願,但形勢比人強,文祥最終也接受了這個現實。他也承認,一山不容二虎;也承認,對於國家而言,關卓凡是比恭王更好的選擇;也承認,如果關卓凡秉持兩紅旗的「中庸」的政治原則,很多事情就辦不下來,譬如,改革八旗,改土歸流,等等。

可是,今天的情形,讓文祥覺得,關卓凡對待恭王,未免「狂飆突進」的太過分了!

文祥曉得,在嗣皇帝的人選上,「上頭」和關卓凡,絕不會屬意載澄和載瀅——因為他們是恭王的兒子,把載澄、載瀅拎出來,就是走一個過場。

同時,關卓凡也絕不會不曉得恭王對於「嗣皇帝」避之唯恐不及的本意。

既如此,雖然過場不能不走,但如果肯與人為善的話,以關卓凡之能,怎么可能想不出更妥當的法子,體體面面的走這個過場?為什么一定要把恭王夫婦逼入如此難堪而屈辱的境地中?!

恭王、關卓凡之間,雖然曾有齟齬,但恭王畢竟是有大功於國家的人,何況,兩人還是事實上的翁婿關系!何至於勘磨至此?

較之載漪出局之輕松、體面——他還是「罪余之子」呢,就更加叫人替恭王不平了!

文祥暗暗的吐出了一口長氣。

可是——

什么才是「更妥當」的法子呢?

文祥的腦子,轉了又轉,一時之間,卻是計無所出。

他不由得苦笑了。

還有,也是更重要的,既然不願意立載澄、載瀅,載治、載漪兩個,又沒有二次承繼的資格,那么,難道真的要到仁宗一系之外去找嗣皇帝?

這可是下下之策中的下下之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