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二章 不寒而栗(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799 字 2022-07-12

如是,宣宗一系、仁宗一系,一定不會贊成。反對的力度會去到何等的程度,目下,包括當事人自個兒——宣宗一系、仁宗一系的親貴,大約都無法預料。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睿王那句「花多眼亂,大伙兒的心思,也跟著亂了」,可不是玩笑話!一旦帝系偏移過甚。不論嗣皇帝出於哪一支,其他的支系,一定不服氣:彼此都是一樣的人,憑什么你那一支能做皇帝。我這一支就不能做皇帝?誰的祖宗的功勞少過誰嗎?

什么,你「德才兼備」?哈,哪個封的?我還說我「天縱英明」呢!

這個念頭一起,就不得了了!想一想司馬氏的「八王之亂」吧!

本朝的情形,不同兩晉。未必會走到那一步,可是,八旗彼此之間,離心離德,怕是不可避免的了!

這,才是最可慮的!

還有,如果嗣皇帝將來食言而肥,跑去尊崇「本生父」,重蹈前明「大禮儀」的覆轍,那就更加熱鬧了!

這幾重狀況疊加在一起。大清會變成一副什么模樣?

真是略一思之,便不寒而栗!

文祥思潮起伏,自個兒猛嚇自個兒,不過,「不寒而栗」的,並不止於他一人。

驚心動魄的場景過去了,沉重的靜默之中,大部分的親貴,回過些味兒來了,不少人。都開始覺得心底隱隱生寒。

不過,他們「不寒而栗」的對象和內容,並不同於文祥。

遠支親貴、近支親貴的感受,又不一樣。

除了睿王。其余的遠支親貴,原先都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叫來見小皇帝最後一面——雖然,這一面,其實也沒有真正見上,不過。意思總算到了;更加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有機會參與「議立嗣皇帝」這個恭王口中的「國家第一件大政」。

本朝以八旗立國,國初之時,諸王貝勒並立,皇權其實有限。順治朝,多爾袞獨攬大權,壓迫世祖,可是,另一方面,卻也開始集權於樞庭。多爾袞死後,追爵毀墓,黜出玉牒,但他手造的這個局面,卻維持了下來。某種意義上,如恭王「退歸藩邸」之前,密議於文祥、寶鋆時分析過的,帝系算是「因禍得福」。

康熙朝削藩,削的,不僅僅是西南三藩,其實還有帝系以外的軍功宗王,在聖祖手上,皇權終於初步鞏固了。

世宗登基之後,不僅帝系以外,帝系以內的宗王,一般大力裁抑,怡賢親王允祥,算是最後一位真正掌握事權的宗王。

允祥死後,宗王不涉中樞,這條規矩,就算正式定了下來。雍正以後、乾、嘉、道、咸四朝,都凜遵無誤。

這條規矩,是在文宗手上、恭王身上打破的。文宗不僅叫恭王進了軍機,還叫他做了軍機領班——恭王是宣宗親子、文宗胞弟,他的身份,不進軍機便罷,既進軍機,便無法居他人之下。

文宗破壞祖制,並非因為他推重恭王,少了老六就過不了日子,實在是因為文宗之得位,不無機巧之嫌,自覺內疚神明,不能不對輿論有所敷衍,不能不對恭王有所補償。

這個口子一開,就再也收不住了。

文宗、恭王兄弟齟齬,恭王被趕出了軍機處,趕回了上書房,文宗啟用自己真正信任的肅順、載垣、端華——載垣是允祥一支、聖祖一系,到了咸豐朝,雖然距離帝系已經很遠了,但還可以勉強劃進「近支親貴」,肅順、端華兩兄弟,卻是地地道道的「遠支親貴」。

肅順的爵位,不過一個輔國將軍,載垣、端華,可是兩個不折不扣的「********」,就是說,不但遠支親貴進了中樞,遠支宗王也進了中樞。

肅順掌權的日子,大約是康熙朝以降,「遠支親貴」最風光的日子。

可是,這份風光,僅止於肅順、端華哥倆兒,其他的遠支親貴,不僅沒從肅順這兒落著一點兒好兒,反被他一邊大罵「咱們旗人混蛋多」,一邊大力裁抑,弄得灰頭土臉,一肚子的惡心。

所以,肅順伏誅,不論近支親貴還是遠支親貴,都一律叫好,彼時,不少人還有這樣一個幻想:肅六塌了,恭六「復起」,咱們這班遠支親貴,是不是就可以「出頭」了?

事實證明,這僅僅是一個幻想。

表面上,恭王雍容揖讓,就對一個六品的主事,也是客客氣氣的,同肅順的囂張跋扈,動輒指著人的鼻子罵,天壤有別。實際上,他把所有的權力,都抓在了自己和自己的親信的手里,中樞的權力,其余親貴,包括胞弟醇王在內,都碰不著邊兒。

近支親貴尤如此,遠支親貴就更不必說了。

因此,大伙兒很快就有這樣一個共識了:恭六和肅六,其實是一丘之貉!就有區別,也不過是一個披了張羊皮,一個沒披那張羊皮罷了!

直到關卓凡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