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成敗利鈍,非所逆睹(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798 字 2022-11-11

中法戰爭,為中國爭取到了極其寶貴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加速發展的歷史機遇。

遺憾的是,中國未能抓住這個歷史機遇。

中法戰爭勝利後,中國上上下下,包括慈禧本人,普遍的志得意滿,都以為,太平盛世已至,天下再無煩憂。

一口氣兒泄下來後,非但沒有「進一步深化改革、加速發展」,文恬武嬉之風,慢慢兒的又起來了。

數年之後,德宗大婚,慈禧「歸政」——向德宗移交權力,自己施施然「頤養沖和」去了。

回過頭去看,我們基本可以確定,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兒消散了,辛酉之後一直上升的國勢,開始掉頭而下。

這真的是太諷刺了。

這個鍋,慈禧是要背的,不過,她頂多只能背一半,另一半,得德宗來背。

後世提及光緒皇帝的時候,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兩個印象:一,他是傀儡;二,他是改革派。

都不對。

至少,不完全對。

德宗親政之後,慈禧「訓政」了三年,這三年,她擁有重大事項的最後決定權。即便「訓政」期過了,也要承認,慈禧依舊保持著對於政治的強大影響力。

這種情形,和穆宗剛剛親政的時候仿佛。

譬如,五軍機、五御前合疏諫阻穆宗修建圓明園,穆宗惱羞成怒,將惇王、恭王、醇王三位親叔叔為首的十位重臣,一股腦兒罷黜。兩宮皇太後得到消息,立即御弘德殿,撤銷了穆宗的決定,恢復了十重臣的職務。穆宗只能唯唯稱是,一點兒法子也沒有。

就是說,慈禧「退居二線」之後,依舊保留了最終的「話事權」——這是事實。

不過,即便在「訓政期」,慈禧也極少使用這個最終的「話事權」,德宗擁有全部的「辦事權」和大部分的「話事權」——這也是事實。

彼時的慈禧,志得意滿,認為自己手付太平天下於皇帝,已無需再在政事上花什么氣力了,她的精神頭兒,大部分都放在了頤和園的修建上了。

所以,德宗雖然沒有獲得皇帝的所有權利,但是,他不是傀儡。

還有,德宗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派」,他是……「忽然改革派」。

甲午之前,德宗的政治取向,其實是偏保守的,譬如,他不贊成修鐵路。

甲午一役,一夜之間,德宗就覺得,之前三十余年,一切努力,一切作為,一無是處,一無足取,一切都要推到重來。

此謂「忽然改革」。

戊戌變法的後期,慈禧始實質性的介入政治,使用她的最終「話事權」,裁抑翁同龢等皇帝近臣。

慈禧的這些舉措,長期以來,被解讀為反對、破壞改革,充任守舊頑固派的「護法神」。

真的是這么回事兒嗎?

反正,關卓凡認為,我如果和慈禧易地而處,我也得像她那么干。

為什么?

因為穆宗和康、梁等人玩兒的,拿今天的話來說,就叫「休克療法」,病症大致是看准了,開的方子,大體上也對,可是,葯量不對!

該一年吃的葯,逼著病家,一天就全吃下去!

哪兒能這么干?

病了好幾年了,指望著一天之內,就徹底痊愈,怎么可能?

步子太大扯著蛋,像穆宗和康、梁那么個玩兒法,別說扯著蛋了,整個人,都要被扯的四分五裂了!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要在新、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特別是在守舊力量依舊強大的情況下,更不能全然不考慮守舊派的反對,不回應守舊派的利益訴求,不然,改革絕無成功的可能。

慈禧的所作所為,就是要替穆宗找回這個「平衡」,而絕不是全盤推翻他的改革。

事實證明,庚子之後,在慈禧的主持下,改革繼續,而且,深度、廣度,都遠遠的超過了戊戌變法。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