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奮斗的意義(2 / 2)

「先生。」王卓然走過來,恭敬地遞上一沓紙,說道:「這是參觀學習的總結報告,嗯,這是我個人的。」

陳文強笑著點了點頭,接過來仔細翻閱,這就算是多了點喜悅嗎?盡管還有不足,但王卓然等人經過此次參觀學習,應該會有很深的感觸吧?

世博會、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現今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盛事。而法國人雖然最是耿耿於懷——因為工業博覽會這種形式原本就是法國制造的,但世博會的光榮卻屬於英國人。

18世紀自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後,讓英國在世界上獲得了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這個「日不落帝國」在女王維多利亞時代到達巔峰:約四分之一的全球人口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地球上的二十四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

這樣霸道的底氣,讓英國有絕對的自信,舉辦1851年的倫敦博覽會,而且不是保守的國家性的,是國際性的。

生產力的極大解放,產品的極大豐富,讓英國尋求開啟新的市場成為一種必然。被樂觀的進步思想支配的英國人自信滿滿,不懼怕任何競爭,而是亟需像世博會的舞台,向外展示甚至是炫耀自己作為工業革命領跑者的實力,「教育」外國供應商,並給外國政府施加壓力來減輕自己的關稅,以達到推行自由貿易的目的。

世博會誕生於工業革命全盛時期的英國並不讓人意外,但其一誕生就取得巨大成功,這給後來緊隨著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歐洲其他國家樹立了一個標桿:舉辦世博會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標志,舉辦世博會也會使這個國家更強大。

於是,歐洲各國也紛紛效仿英國舉辦世博會,雖然在嚴格意義上名稱有所不同,或者更應該稱之為國際博覽會。但從此之後,世博會成為推動現代化的重要因素是勿庸置疑的。

博覽會能敏銳地捕捉工業創新,無意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促進技術、工藝、產品的傳播。這個時候,是工業革命的鼎盛時代,人們對進步的信仰伴隨著世博會進程。人們相信科技發展可以讓人類社會無限發展,生產力水平可以無限提高,可以無限地創造財富。

從著名的埃菲爾鐵塔到電影的發明,到愛迪生的白熾燈、留聲機、到柯達膠卷;甚至人們吃的蛋卷冰激凌、乘坐的奧蒂斯電梯、使用的固特異輪胎、吹奏的薩克斯風等等,它們都從世博走向世界。可以說,十九世紀的歷屆世博會展現了一個非凡的「發明時代」,充分展現了人類工業文明在當時的最新成果。

而美國的強國之路也幾乎是在世博會的伴隨之下往前延伸的。尤其是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的舉辦,美國被公認從此走上強國之路。次年美國就坐上了世界gdp的頭把交椅,此後的20世紀,它也一直保持了全面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