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外交折沖,專訪(2 / 2)

小田想說出日本有靠實力強行干涉之意,但又怕英國方面不予支持,反倒弄得無趣。很快就是第二次英日同盟協約到期的時間,日本極希望再簽定。並計劃將盟約的期限由五年改為十年,所以此時並不想觸怒英國。

而且朱爾典是反對日本進行武力干涉的,曾明確告訴日本「應注意避免以類似強制手段」來干涉中國事務。日本在這個問題上始終得不到英國的支持,有些孤掌難鳴,干涉陰謀遲遲無法實現。

「貴國外交大臣格雷先生剛剛在媒體上表態,聲稱『我們渴望看到一個強大而統一的中國,不論處於何種政體之下,悉以中國人民的願望為定』。對此,我們感到非常欣慰,不知道朱爾典先生是否也是這種態度?」陳文強給了日本人一下。又轉而恭維英國佬幾句,把英、日兩國區別對待,借英壓日,這是一個好辦法。

「當然,朱爾典先生也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並希望看到一個強大而統一的中國。」葛福聽說此次會談內容將公開於媒體,深深後悔和日本小矮子攪到一起,破壞了會談的氣氛。此時,他也只能露出很真誠的笑容,卻在想盡快結束這次會談。再單獨拜會陳文強,進行坦率、直接而秘密的商討。

會談結束了,陳文強爽快地接受了莫理循的專訪要求,再次到了屋中。

莫理循。1862年生於澳大利亞,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1894年,他游歷中國南方,一年後,其所著的游記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在英國出版。1896年他從曼谷到昆明,接著又到東北三省游歷。

正是因為這本。他被英國泰晤士報賞識,聘為駐中國記者,1897年到北京,開始了他的記者生涯。當時中國正處於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是世界的聚焦,也是各國列強陰謀的眾矢之的。莫理循來自第一時間的獨家新聞,使泰晤士報成了報道中國消息的當之無愧的權威。可以說,當時泰晤士報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人知道這個「中國的莫理循」。

他以親歷者的身份,利用泰晤士報向西方世界客觀公正地報道了北京的「義和團事件」,認為一些西方傳教士不尊重中國人感情是整個事件的重要起因,驅散了妖魔化中國的輿論迷霧。

隨後,他又利用泰晤士報的版面,發動了一場遏制俄國影響的運動,以至於當時的國際輿論界把「日俄戰爭」稱之為「莫理循的戰爭」。

莫理循在英國有很強大的公共關系,也享有很好的國際聲譽。如果他能傾向臨時政府,那對緩和與英國的關系,提高臨時政府的國際聲望,贏得更多的國際支持將大有益處。所以,陳文強對莫理循表現出了足夠的熱情和坦率,這也讓莫理循感到很愉快。

「中國應該有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這個領導人應具備絕對權威,在世界有影響,並能以英國式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為其指導方針,把中國引領向強大、光明的未來。」莫理循的這番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與袁世凱良好的個人關系,起碼陳文強就有此感覺。

「我的看法與你稍有不同,我認為所謂強有力的領導人在現今中國的環境下很容易走向獨裁和****,而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卻足以做到你所說的這些。」陳文強和藹地笑道「對於新生的共和政權,你應該抱有信心,我建議,你去廣州走一趟,相信你定會不虛此行。」

「這個建議很好,但有些晚了。」莫理循眨了眨眼睛,笑道「去廣州的計劃正在付諸實施,這里只是中間站。」

「哦,那倒是我多此一舉了。」陳文強哈哈一笑,說道「莫理循先生是少有的對中國保持公正態度的英國人,對中國復興的願望也是真誠的,對此我感到很欽佩。」

莫理循笑了笑,然後很謹慎地說道「對於北方的袁世凱,臨時政府,或者以你個人的角度,是如何看待的?」

在莫理循的眼中,袁世凱自然有另外一個形象。雖然這一形象不免是個人喜好的結果,但莫理循畢竟是那個時代的人,加之他與袁交往甚密,他眼中的袁世凱在某些方面或許更貼近真實的袁世凱。

陳文強沉吟了一下,他有些搞不清楚,這是莫理循的個人關心,還是代表袁世凱所作的試探。

「這是我個人的一好奇。」莫理循解釋道「我不代表任何人,任何勢力。當然,這個問題,你可以不作答。」

陳文強了頭,緩緩說道「從我個人角度看,袁世凱雖然被稱為新派人物,但不過是照葫蘆畫瓢的實行了幾項新政。在他骨子里,依然充滿著舊思想、舊觀念,缺乏創造性的思維和蓬勃向上的朝氣,更缺乏你們西方最注重的民主意識。當然,如果他能從封建的泥堆里爬出來,新中國的政府中是會有他一席之地的,可能還是非常重要的位置。畢竟他有著相當聰明的頭腦和豐富的人生經驗,以及干實事的成就。」

莫理循了然般了頭,「恕我直言,按照中國的國情,驟然實行共和,恐怕並不太適宜。」莫理循避開了袁世凱的話題,說道「其實,君主立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未完待續。)

</d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