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兵變,坑爹(2 / 2)

但袁世凱萬萬沒有想到,兵變竟然是在北京爆發。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而這沉重的打擊,竟然是他的兒子袁克定策劃指使,實在是坑爹之至。

據時報所載晚八時,齊化門外所駐第三鎮之九標炮輜各營兵變,攻入齊化門,因傳說將下剪發令,又因軍餉未發,遂爾嘩潰。又聞槍聲甚急。火光再起,變兵大肆搶掠,以東四牌樓一帶為至三時後,各處火勢漸衰,槍聲漸少

北洋陸軍第三鎮以索餉為名發動兵變,結果是商民遭搶劫者千余家,京奉、京漢鐵路局,大清、交通、直隸三銀行亦遭劫掠,損失慘重。

到了第二天早上,蒙在鼓里的袁世凱見到兒子袁克定。連連嘆息「予練兵三十年,威信一旦喪矣!」卻沒想到,袁克定正是坑爹的罪魁禍首。而袁克定心里還暗自得意,覺得此舉必可抬高乃父身價,並能要挾臨時政府,爭得更好的條件。

但事實無情地給了袁克定接連的打擊,北京兵變不僅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的,反倒給袁世凱惹來了更大、更多的麻煩。

各家報紙陸續刊登有關消息,國內的大陸報稱「袁世凱之威望因此頓失」;時報指出「兵變蔓延,袁世凱之咎無可辭矣」;莫理循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寫道「袁世凱最親信的士兵和衛隊也參加了這次兵變。使我感到痛心已極。我一直認為第三師是可以完全信賴的人們在過去幾個月里一直把袁世凱說成是大局的希望,但這整個事件對於袁世凱來說是丟盡了臉。」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京城氣氛也非常緊張。順天時報曾描述道「今日寄寓京師之官紳商民,雖飲食起居間。無不抱有恐慌不安之念,是身在京邸中,而心在惶懼中也。試與商賈談市面情況,皆以金融滯塞,商業蕭條,大有聯袂歇業之勢。試與官吏論官場近狀,群謂大局危急,眷屬先徙,大有朝堂一空之勢。」

清帝遜位前後,因擔心禁衛軍反對,致起暴動,袁世凱特調第三鎮軍到京維持秩序,「然自該鎮軍到京,一次與禁衛軍沖突,二次與毅軍私斗,三次打毀戲園,以致京師人心,一懾於炸彈之倏發,二恐滿軍之反對,其膽小者又相率而逃」。

兵變同樣使列強深感失望。兵變發生的第二天,駐京外交團團長英國公使朱爾典便立刻給袁世凱發去英文密函一件,詰問袁「能否保護各國人等之生命財產,請即日答覆」;美國政府駐京代表則倡議,「以中國既經共和,而北方各處尚有擾亂,袁世凱之力實不足以維持,擬請各國政府派兵至中國,分別保護;或是請臨時政府來穩定局面」。

在列強的發難詰問中,袁世凱不得不向外交團致送英文道歉信,表示「保護京師治安,實有重責,今變起不測,各外交團忽受虛驚,不勝歉仄。」

與此同時,袁世凱把曹琨叫去,詢問事情原委。曹琨當然不敢把袁克定招認出來,因此被罵得狗血淋頭,才狼狽而出。

至此一變,臨時政府嚴斥北洋軍紀律松馳、劫掠擾民,形同匪類;又向袁世凱發難,威脅要停止和談,以武力解決問題。

在內外的壓力下,袁世凱一邊嚴令北洋各部將領約束部隊,聽從號令;一邊命令北洋第二軍按期調動,並讓開道路。同時,他將曹琨的第三鎮調出京城,與禁衛軍同駐郊外,治安交由巡警維持。

正如袁世凱所分析,大勢已不可逆轉,連美德都被拉攏過去,英國人也不得不向臨時政府表達善意。既然已經投誠,就不要搞那些沒用的小動作,意氣之爭,對大家都沒好處。

袁世凱深知,無論什么時候,兵變都是歷代統治者最大的忌諱,是對統治的最大威脅,在某種程度上,比造反更令統治者焦心。而搞兵變的,除了趙匡胤玩了杯酒釋兵權,其他人都沒有好下場。

而且,袁世凱練兵起家,深知兵如火,易放難收,北京兵變如果處置不及時,很可能波及到保定、天津等周邊地區。到了那個時候,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臨時政府恐怕也只有武力平叛這一條路了。缺餉少彈的北洋軍成了亂兵,還有什么戰斗力?

至於什么國防部長,什么接納北洋軍,都將成了泡影。借著民意、輿論,他和北洋將領都會受到嚴懲,失去中外支持的北洋集團的下場將極為凄慘。

媽的,惹出麻煩,還得老子給你們擦屁股。已經歸順了,就老實地聽安排,連老帥都要順應大勢,你們算個屁呀!

段祺瑞恨恨地甩了下馬鞭,對於內定的陸軍次長一職,他還是很滿意的,雖然他也希望盡可能保存北洋軍這個小團體,但他也知道,革命軍絕不會允許一個單獨的軍事集團的存在。

與革命軍在山東戰了一場,段祺瑞已經收起了很多狂傲。論武器裝備,革命軍並不遜於北洋軍;論戰術技能,北洋軍在實戰經驗上還有欠缺,更不適應塹壕攻防戰。革命軍呢,不僅有神槍手,使北洋軍中下級軍官死傷慘重;還在塹壕戰中使用了******,使北洋軍官兵十分恐懼。

到了後期,飛艇加入戰團,北洋軍的火炮優勢也化為烏有,不斷被摧毀,不斷轉移陣地,無法正常使用。彈葯也日漸窘迫,再打下去,非敗不可。

大勢如此,再有不甘,喊得再凶,也無濟於事。段祺瑞痛恨那些看不清形勢,或者是看清形勢卻存著痴心妄想的家伙。一旦兵變,置老帥於何地?兵變後的部隊如同土匪武裝,兵將離心,又有何戰斗力可言?如今面上不說,其實各人心中都有打算。什么叫樹倒猢猻散,什么叫大難臨頭各自飛,什么叫識時務者為俊傑,攀高枝的心思誰沒有呢?

「大人,錦州就在前面。」軍事參議徐樹錚策馬湊上前提醒道。

哦,段祺瑞抬頭望了望遠處,停頓了半晌,一揮馬鞭,策馬向前飛奔而去。(未完待續。)

</d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