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崇禎的最後時刻(四)(1 / 2)

天上與天下都一樣,從來每時每刻都在演變著,無數團小塊烏雲轉瞬間能演化出龐然大物,如同那天下的李自成起義一樣,速度由慢轉速襲遍了天下。

天際的烏雲彼此不停的碰撞和融合,仿佛要創造出最美麗的景象,不停歇也不疲倦的在空中奔流翻騰著,只到最終消散的時候才會釋然。

烏雲在京師上空越來越濃了,月色也難以從烏雲的縫隙間再沖出來,可見的星光也越發暗淡仿如人間。

冷風無情的刮在京師里每一條大街小巷中,把刮在屋檐下的鐵馬也弄得叮咚響個不停,聲音是有些悅耳動聽,但是在攻城的炮聲映襯下變得厭氣蕭殺。

城頭上不斷傳來此起彼伏的炮聲、殺喊聲,還有大順兵的吶喊聲,在很遙遠的地方都能聽見,躲在被窩里的大人小孩子們,無不是神情緊張、驚恐萬分。

在一分一秒的流逝中,京師里的人們都仿佛感覺自己的生命也在流逝掉一般,對未來的日子會迎接什麽的到來,根本不敢想象。

成千上萬的大順兵已經漸漸集合抵近內城的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王承恩和吳襄(吳三桂之父)率領著兵民、內臣、大內侍衛等混雜在一起的盡忠報國將士,死死守著內城南向三門。

「吼…吼…大順必勝…大順必勝…吼…吼…大順必勝…大順必勝…」

廷臣們被分別安排在各個城門守御,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張縉彥分守內城的,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

如今,李自成的大順軍主攻的是京師內城南向三門,所以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調集的兵力比內城北向和東西向的城門要多些。

如果內城被攻破,後面的就是皇城,有天安門(承天門)、地安門(北門)、東安門、西安門四門。

如果皇城被攻破,後面就是紫禁城了,有午門(南門)、玄武門(神武門、北門)、東華門、西華門四門。

崇禎帝已經把京師里甚至宮里能調動的兵力包括太監,都派去各城門防守了,大明已經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再也不能抽到到任何兵力了。

今夜注定是京師里每一個人的不眠之夜,每一個人不管抱著何種心情和心態,都在等待著大順兵破城的那一刻。其實不管願不願意,內城早晚是要被攻破的啊。

一些大明忠臣良民,都在等待著宮中放火燒毀紫禁城那一刻,證明皇上開始以身殉國了,然後自己也全家自縊或者自殺陪死殉國。

早先下了一陣薄薄的微雨,仿佛被大順軍的厭氣震懾而止住了,整個紫禁城籠罩在愁雲慘霧之中,每一個角落都濕冷的很,顯得陰森森的。

昏暗迷蒙的夜色里,每一座城頭上都有高桿懸掛著三只白色的燈籠,這是在說明軍情到了萬分緊急、死生存亡的時候了。

正陽門(內城正南門)。

為大明內城的正南門,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瓮城氣勢雄渾。修築了瓮城、箭樓、東、西閘樓,並疏浚城壕、建造石橋、牌樓,形成了" 四門、三橋、五牌樓" 的格局。

此時王承恩已經知道王德化已經出賣了崇禎帝,外城七門已經被賣了,立刻派人搜查王德化這個叛徒,但是已經不見了他的蹤影,想必一定投降李自成了。

王承恩生怕內城再有閃失,趕緊派自己手下最信任的人去防守內城南三門。王承恩打定注意,死都要死在內城門上,為紫禁城爭取更多的時間,哪怕只多爭取一瞬間也好啊。王承恩心里著急的為崇禎帝想著,生怕崇禎帝等到李自成進紫禁城了還沒有從容就死。

王承恩和吳襄不斷巡視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外面的大順兵已經雲集般越來越厚了,在城上城下繁星點點般的燈籠點綴映襯下,城門下密密麻麻的亮光同星火燎原一般流動著。顯示著大順的軍事浩大,已經所向無敵了。

李自成知道內城不投降,定是有崇禎信得過的人防守著,於是下令重兵攻打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李雙喜領一軍老營精銳攻打宣武門,使一路投降的明軍和三大營的降兵在前。劉宗敏領一軍老營精銳攻打崇文門,也使一路投降的明軍和三大營的降兵在前。李自成親率數萬老營精銳攻打正陽門,內城的其他諸門也都分兵或攻打或圍城。

後面還有十萬余大順兵壓陣作為預備隊和以防不測。左良玉路途遙遠自然趕不過來了,但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有可能從山海關趕來解救京城之危。所以李自成把十萬余重兵布置在攻城將士們身後,以防萬一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突過來便一通亂殺,那樣仗就不好打了。

但是從各方派去的探子密切回報,還沒有發現吳三桂的動向,只說吳三桂在把關外百姓遷移進山海關一帶了,想必吳三桂知道關外是守不住了,同時又受命救援京師,所以才遷移百姓吧。

而百姓素來知道清兵的凶惡,吳三桂一動員百姓遷移,遷移的人流便自發動員,隊伍延綿不絕多達二三十萬人口。

而在之前李自成已經派降將唐通、白廣恩等將率領一路萬余降軍壓往山海關方向了。一是為了堵截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回京救駕,二是為了勸降吳三桂投降大順。崇禎十四年洪承疇帶八總兵援救錦州之時,白光恩就是八總兵中的一個,與北方將領都有不少交情,用白光恩來招降明將,再好不過了。

清兵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以後,後患和牽制已經不存在了,隨時可以南下攻打劫掠大明,而且可以不經過山海關就可以直接攻打京師。袁崇煥被崇禎帝淩遲以後影響極其深遠,寧遠方面的明軍軍心已經渙散,軍餉也入不敷出了。洪承疇一敗再敗最後逼不得已也投降滿清了,山海關一帶余下的明軍更是士氣一降再降跌落谷底,戰斗力已經不行了,一遇清兵鐵騎必一潰千里。

這時大順軍的偏師,劉芳亮的部隊正在開始攻打河北南部的許多地方,而且還要留兵鎮守那里以防不測,兵力的抽調已經開始困難了。還要防備山東總兵劉澤清北上京師救駕,雖然探子來報還看不出劉澤清有出兵的跡象,但是劉芳亮總歸要防備他,並在河北切斷劉澤清北上的進軍路線。

正陽門城樓上。

身穿棉甲的吳襄走到王承恩的面前,雙手抱拳行禮。

吳襄道:「賊軍破城或是遲早的事,屬下已經做好了與賊軍玉石俱焚的准備,誓死防守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

王承恩站在城樓上,伸長脖子看著城下密密麻麻就要攻城的大順軍,身心里也膽寒了起來,聽見吳襄明志轉身定睛觀望吳襄。

王承恩道:「吳將軍說的是,做臣子的久食君祿,國難當頭,逆賊四起,正是皇上需要臣子們的時候,正是臣子們該盡忠報國的時候了。」

吳襄道:「公公說的是,公公內城和紫禁城往來奔波,現下公公這樣的忠義之士已經不多了。」

王承恩道:「人生自古都有一死,古人說要死得其所,現在哪怕流盡我們最後一滴血,還望吳將軍為皇上把守好內城大門。」

吳襄道:「公公盡能放心,我父子一定會誓死效忠大明,我兒也該已經在進京的路上了,就要趕來了,到時候等關寧鐵騎一到,我們從南三門一齊殺出,來個里外夾擊必破賊軍。」

王承恩知道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不會來了,但是還是附和吳襄說道:「大明有你父子輔佐,是大明之福,天下百姓之福,我雖不是完人但也為大明有你爺倆精忠保國感到由衷欣慰啊。」

吳襄單膝跪下抱拳道:「臣誓死也要守衛大明,已報皇上對愚臣、對吳家的知遇之恩。」

王承恩和吳襄話還沒有說完,大順又開始開炮了,堅固的京師內城城牆也震動了起來,震耳欲聾的聲響傳遍京師每一個角落。密密麻麻的炮聲過後,大順的兵就像螞蟻一般蜂擁而至開始攻打城門了,無數的雲梯如同大順軍的長槍一樣前進著,留給崇禎帝余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這是王承恩和吳襄的最後一次話語,隨後王承恩就去巡防崇文門、宣武門去了,王承恩希望吳襄能多為崇禎帝爭取一些時間,好給崇禎帝自己從容抉擇自己最後的生命。

要是被大順兵打進紫禁城活捉崇禎帝的話,那樣就會沒了帝王的尊嚴就會受盡屈辱痛苦了,或為階下囚或為嘴上肉,能夠從容自盡現在已經是崇禎帝最好的選擇了。

※※※※※※※※※※※※※※※※※※※※※※※※※※※※※※※

乾清宮,正殿。

今天的家宴很特別,因為從來沒有匯聚過後宮這麽多人,今天崇禎帝卻傳來了許多人。按往日的規矩習慣崇禎帝每年都會舉行幾次家宴,但都沒有今天來的這麽全。而後宮一般是不允許皇子進入的而生活在外朝,後宮只准受寵的公主進入,所以後宮里只有皇帝一個男人,從而以顯示皇帝的權利和威嚴。

崇禎帝哭訴道:「朕無德才至今日,愧對祖宗,如今飛走路絕,今夜家宴,是朕,舉行的最後一次了。」

空盪的乾清宮大殿,值錢的東西許多都被拿去變賣助餉了,留下的都是拿不走的事物,往日的金碧輝煌已不復存在,大殿里的光輝暗淡了許多。

崇禎帝和眾嬪妃、公主坐在圓形的餐桌邊,六盞燭台置放在金黃色的桌布上,燭光飄搖著輝映在九盤冷盤和眾人的臉上身上。每一個人的臉上都不像往日家宴那般充滿歡愉喜樂,屈辱絕望痛苦交織在神情之中揮散不去,讓每個人都在心里面對未來充滿著絕望。

不斷從緊閉著的乾清宮大門外傳進來的攻城炮聲,讓每個人桌前酒杯里的酒泛起陣陣漣漪,酒是溫的,因為溫酒不需要多少時間,但是九盤菜是涼的冷盤,那是因為沒有時間也不用熱菜了。

崇禎帝與眾嬪妃公主痛飲了幾杯,望著冷盤里的宮內佳餚,崇禎帝本沒有胃口心思去吃,但是想到等下要做的事情,崇禎帝還是顫抖著用玉筷吃了一些。

賊軍可能突然就殺進紫禁城來,崇禎帝知道沒有時間了,又叫陳圓圓斟了一杯酒,仰脖一飲而盡。

眾人知道皇上要斬殺自己了,以免被賊軍抓住而受禍害,也都多飲了幾杯,這樣一來似乎可以勇敢些面對死亡了。有的人冷盤上的佳餚都沒有動過,因為現在吃下去已經沒有意義了。

周皇後身穿一身金黃色的鳳袍,順披中分秀發,長及玉臀。周皇後看著崇禎帝,玉手舉杯又飲一杯,崇禎帝也看著周皇後,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崇禎帝道:「你貴為大明皇後,該為後宮表率,即刻回坤寧宮自盡吧,晚了就來不及了。」

周皇後緩緩站起柔弱的身子,穿著三寸弓鞋的金蓮輕移到崇禎帝的身前,緩緩跪伏於地給崇禎帝磕上一次頭,然後玉手輕捻鳳裙邊角立起身來,兩行熱淚從溢滿的眼眶里流下。

周皇後點頭道:「臣妾貴為一國之母,六宮之主,敢不先死,臣妾就回坤寧宮,臣妾在地下恭迎皇上。」

崇禎帝看著周皇後沒有一點推脫,心里充滿欣慰和敬佩,望著周皇後點了一下頭。

崇禎帝別過頭不敢看周皇後道:「先回坤寧宮吧,一會朕過去還有話要與你說,你先回吧。」

周皇後再次緩緩跪伏於地道:「那臣妾在坤寧宮,備好白綾,恭候聖駕。」

周皇後優雅得體的立起柔弱的身子,在兩名坤寧宮親近宮女的攙扶下,轉身走了。在轉身之前,又向眾人深情悲絕的望了一眼,眾人還以禮節。

崇禎帝又望向懿安皇後張嫣道:「朕當年多虧皇嫂而立為天子,朕才德淺薄得有今日,祖宗的江山今日要亡了,朕也請皇後回慈慶宮待死,朕一會就到慈慶宮見皇後最後一面。」

懿安皇後張嫣端坐在圓形御凳上,身穿紫金色的鳳袍,亦是順披著中分的一頭秀發,長及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