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733 字 2021-01-14

難道臣子還想攔著皇帝治國不成

不賢之軀什么的都是謙辭,因為這場面話放在以前,任何一個中人之資的皇帝都說得出來。但其可貴之處就在於這番話出自一個長於深宮之中,登基不過三年,無人教導學識和治國方略的小皇帝。小小年紀能有這種過人的見識,實在是讓人驚嘆。就連司空淳於嘉都不由的暗自點頭,看來內朝官從宮里傳出來的流言是確有其事,當今皇帝不僅聰慧早熟,還憐憫蒼生疾苦。

有了皇帝這句話,再加上馬日磾奉表稱頌以示擁戴、王允暫且退讓,批閱奏疏干預朝政的事很快便讓大多數朝臣無話可說。

這時張喜出聲道:「稟陛下,衛尉臣喜昧死進言。」

皇帝面色不變,微微頷首。苗祀會意,代為說道:「制曰:可。」

「陛下欲興祖業,臣雖愚鈍,亦知忠君為國。但陛下雖才智過人,卻未曾理政,甫自批奏,難免有所缺漏。且臣民奏疏之中,涉及廣博,如某地布施教化如何、每年歲收如何、山川形勢如何、奏中用典及措辭又是如何,便是能臣也需積年方才熟稔,況乎陛下耶」這話帶著說教的意味,像是長輩勸導後輩一樣。當然,在張喜眼中,皇帝就是個不諳政事的孩子。

一旁侍中楊琦幾乎是下意識的出言反駁道:「照衛尉所說,陛下就只能垂手而立,看著臣子如何施政,如何批奏了」

「不敢,批奏之權本是至尊所有,臣下萬死不敢僭越。」聽了皇帝起初的開場話,張喜已經不再抱有重奪批奏權的念頭了,他曾與王允私下商量,既然批奏之權被皇帝收去已成既定事實,倒不如退求其次:「只是臣敢請陛下在批閱奏疏時,常詢近侍,或選拔大臣教習輔弼。如此,陛下方能漸漸熟知政事,振興祖業。」

一旁尚書右丞趙戩、侍中劉艾、城門校尉崔烈等人紛紛附和:「是矣自董卓伏誅以來,關中太平,百姓安樂,全賴司徒匡扶社稷之功」

馬日磾凜然,立即反應過來,這是群臣借機推舉王允,想讓王允當攝政大臣他兩手握住笏板,准備等這些人說完再馬上代皇帝表示反對。不料這些人說的用意雖與馬日磾所想一樣,但內容卻大相徑庭。

「如今陛下年已十二,正當延請大儒教授典籍,如孝元皇帝故事。」

聽到這里,皇帝、王斌等人臉色刷地變了。孝元皇帝的老師是名臣蕭望之,是孝宣皇帝駕崩前親自指定的遺詔輔政大臣之一,王允做不了外戚,得不到遺詔,只能退而求其次,博得一個帝師的身份,以堂而皇之的輔政。只要做了皇帝的老師,不僅可以輔政,還可以站在老師的身份上對皇帝的所為大加批判,皇帝便是再反感,也要顧忌師生名義。

這就是王允與張喜等人暗地商議的定策,皇帝可以干預政事、批閱奏疏,但作為讓步,王允需得到讓自己真正總朝政的名義,從而改變如今這么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局面。只要有了帝師的名義,王允就可從容的號令群臣,真正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至於皇帝是否親政,當初昭帝與宣帝都已成年,霍氏不照樣輔政掌權,讓皇帝在一邊垂拱而已

「咳」就在這時,王允開口了:「老夫學識淺薄,才德不堪,恐難教授陛下學問。」

「司徒過謙了,君世為州郡冠蓋,經學傳家,正是一時之選」

起哄阿諛之聲滿溢朝堂,很快就將王允的自謙之辭給蓋了下去,在這附和聲中,王允表現得非常無奈,像是在逼他做不願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樣。

沒有人在乎皇帝的想法,或許在有些人眼中,皇帝的想法根本不重要。

但皇帝哪能讓朝會的節奏被王允把控,作為過來人,這段時日更是惡補漢代禮制典故,雖然王允等人所為出乎他的意料,但他還是想到了反擊的法子:「卿等所言甚是,只是王司徒錄尚書事,既要操心國事,又要教授學問,一心豈能二用延請帝師一事,宜當慎之又慎,徒有一人恐難成事,諸卿熟悉名士,當縱其所言,各有舉薦。」

士孫瑞為人機警,頓時明白了皇帝的意圖,延請師傅跟皇帝親臨政務一樣都是無可阻攔的事情,既然如此,與其讓王允一人為師,倒不如多找幾個德望才能都不遜於王允的人來分擔影響。而且皇帝話里已經表示的很清楚了,當了帝師,就只能一心教授學問,而不能分作他用。

「臣昧死進言,太尉馬日磾,少習明經,注釋經典,為世所稱,臣薦其為師,以教習陛下學問。」

皇帝對士孫瑞的提議表示認可,但他似嫌不夠:「我前日聽聞龍亢桓氏,以歐陽尚書傳家,世習經學,桓榮祖孫三代皆為帝師。御史中丞桓典曾謀誅宦官,不懼權勢,忠義炳著,正直清白,又有家學,亦可為師。」

這是臨陣點兵,拿桓典來與王允頂缸了,王允有誅董之功,桓典也有與何進謀誅宦官之功,王允有才學,桓典更是經學傳家,世代出帝師。再加上頗有德望的馬日磾,王允在帝師的候選者中頓時就顯得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