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丨仕宦郎署(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601 字 2021-01-14

皇帝兵權在手,威權無兩,旁人自然不敢、也不會直接去怪皇帝,要怪就只會去怪這件事的執行者楊眾,甚至是他背後弘農楊氏都要為此躺槍

這個時候哪怕弘農楊氏選擇了忠於皇帝、哪怕弘農楊氏有意打壓袁氏一系士族勢力,他們也不會樂意被皇帝當刀使,並因此而得罪大批士族,甚至背叛自己的階級。

本來還想在此事上積極表現以獲得皇帝認可的楊眾,如今存了消極的念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明白了,這次清查,當務求寬大。陛下若有意追究舉薦之人,我等當力諫勸阻,絕不可讓事情牽連過深。」

「陛下威權日隆,定策之前,尚許旁人暢其所言、提出反對,但只要事情定下來了,便決不允許旁人再做饒舌。」楊彪這段時間摸清楚了皇帝的行事風格,有意強調道:「是故不到萬不得已,切不可輕易諫阻。」

這么一說,楊眾深以為然,思慮片刻,終於想出一個穩妥的法子:「不如這樣,此次清查,以學識為主。須知品性不能以題策考試優劣,如何察之是故所有郎官,一旦入選郎署,皆可視為德行稱位,不需考察。」

學識會因個人的勤奮與否而有進退,這可以通過考試檢驗出來,並且可以將被清查的郎官怪罪為其自身在入職後放棄學問,而不是在入職之初就不精於學。

這樣既能撇清舉薦者的責任,又能應付皇帝交代的差事,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善。」楊彪贊同道:「正當如此。」

於是在楊彪的支持下,有光祿勛的背書,五官中郎將楊眾行事便再無阻礙。連續三天舉行了大小十數次策試,每次都是在承明殿內舉辦,按規制都有皇帝親臨,策試的結果以及罷黜的名冊也都由皇帝御覽決定。

凡事都推給皇帝裁決,楊眾盡可能的扮演著一個執行者的模樣,如此不僅讓楊氏避過了這次可能出現的風波、順帶清除了袁氏在朝中的後備勢力,而且由於這次盡力控制清查規模和追究力度,還使楊氏在朝中的聲望劇增。

清查的結果報到皇帝的案頭,雖然並未盡如其心意,但也勉強算是有一個好的結果。至少他因此明白了楊氏在關鍵性問題上的立場,以及罷黜了所有與袁氏親近的郎官。

另外通過這件事情,皇帝也知道了士族之間哪怕彼此不和、互相爭斗,但在遇到根本利益時還是會選擇抱成一團。如果皇帝真想徹底打破士族壟斷政治、輿論、經濟等種種局面,就只能依靠兩種人。

一個是出身於士族、屬於既得利益者,但思想卻超越了階級的人物,比如招致所有士大夫口誅筆伐的王安石。

另一個就是非士族出身的權臣來為皇帝做打手,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有很多,比如臭名昭著的魏忠賢。

這兩個人,一個站在國家的利益,願意背叛自己的階級;一個則是維護皇權與自身的權力,不惜殘暴士族。

而皇帝打心里需要的、欣賞的其實還是第一類人,只可惜目前皇帝還沒有觀察到一個願意背叛士族,為他效力的王安石。

不過不要緊,王安石不可求,魏忠賢卻多得是。

眼下大力扶植董承的勢力,讓董承成為皇帝的魏忠賢,無疑是皇帝最好的選擇。這樣既能讓自己與士族之間有一個緩沖,不至於撕破臉,而且還能消耗、掣肘董承的勢力,並在關鍵的時候把董承拿出去當替死鬼,暫時平息眾怒。

只不過,如今最重要的是董承此人願不願意做皇帝的打手,以及他本人至少要有為官最基本的政治素養和能力。

前者倒好說,皇帝這幾天有意在立後這件事上懸而未決,就是為了讓支持伏貴人的弘農楊氏等士人、與支持宋貴人的馬日磾等士人互相鬧騰。等到皇帝直接納董氏為後,遂了董承心願的同時,必然會引起其余兩方人的不滿。

到那時哪怕董承有意與士人打好關系,那些人也不會接受一個叛而復降的、非士人出身的外戚,兩者之間的敵對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

但若是董承沒有那個政治覺悟,則一切免談,皇帝也不會讓一個政治小白壞了他的大事。那個時候,皇帝在不願讓王斌站在風口上的情況下,也就只能退求其次,去扶植最不願去扶植的宦官勢力了。

所幸,董承在三署郎官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所上呈的一道奏疏充分證明了他確實擁有讓皇帝扶植的價值。

「陳言開上林屯田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