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123 字 2021-01-14

「卿一人處南台,一人處北省,當使天下肅然。」北齊書宋游道列傳

桓典人過中年,仍舊精神矍鑠,同樣是耿直強項的性格,如果說身材瘦弱、已顯老態的侍中楊琦像是一株蒼老有力的勁松,那么桓典就是經受刀削斧砍、風雨不侵的石像。

跟年邁和善的趙岐比起來,皇帝心里其實是更為敬重桓典這個嚴師的,在將桓典請入閣中以後,皇帝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御史台與尚書、謁者並稱三台,桓公位居憲台,掌刑法典章、糾正百官罪惡,位高權重。朝廷百年以降,上下吏治敗壞,雖然近年來經過整段,好轉了些許,但爛根雖除、頑疾仍在。」

說完,皇帝誠懇的看向桓典,在他看來,剛正不阿的桓典正好適合御史中丞這個位置,可以為他監督百官,一定程度上保持吏治清明:「憲台本為風聞糾劾、肅清吏治所設,桓公既居此位,可當憚勤為上。」

「唯唯。」桓典面色沉靜,聽了這話,也不管皇帝有沒有那個意思,直接下拜謝罪道:「臣平日自認秉公持正,無有錯處,若是臣敢有犯法等事,不待他人劾奏,臣先自請嚴懲!」

「言重,言重!」皇帝連忙伸手勸慰道,對於這一番君臣之間你來我往的流程,他早已駕輕就熟:「桓公辦事惟謹、端正,我都是看在眼里的。要使吏治清明,不是光殺幾個蠹蟲就可以根治的,其最緊要者,唯在於政。這次關中大旱,朝廷是一定要派糧賑濟,但又該如何預防底下郡縣胥吏不在這筆錢糧中取利,且使其繩之以法,便是憲台的功效了。」

桓典依然是一副不溫不火的神情,像是皇帝所說的正好也是他要講的:「陛下睿鑒,臣也有此打算。御史台位居中央,難以對各地官吏檢核問事,既然要對地方吏治有所糾劾。臣以為,不如遣派台中御史,下駐地方,也好就近監察。」

皇帝眨了眨眼,明知故問:「我記得國初的時候,御史台就有這項外任御史的制度?」

像是尋常那般師生之間就某個經義的疑難一問一答,桓典同時也認真的回答道:「秦時便有此制度,孝惠皇帝時曾予以沿襲。」

在漢初的時候,監督地方郡縣的主要還是沿用著秦代的監御史制度,郡監與郡守、郡尉平起平坐,各司其職。後來高皇帝創業建國,出於對那些功臣們的信任,並未派人監察地方,使得地方監察制度成為白紙一張。後來也是由於漢初的不事監察,對郡國過分放縱,終使諸侯坐大。

直到孝惠皇帝即位後,方才重新在地方設置了監御史,並且更為明確了監御史的職權。但又出現了眾多監御史玩忽職守、與地方官互相包庇的不良事件後,在孝文皇帝時便有了丞相史出刺,並督監察御史的規定,這也是州刺史的濫觴。

秦代監御史制度傳至漢代,從不設到重設,從重設到被新事物所替代,經過了幾代帝王的努力,最終形成一個成熟穩定、且行之有效的地方監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