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123 字 2021-01-14

「監御史早被州刺史取而代之,其廢置也是由於其身不正、失其所設立本意,指派郡監無不與地方同流合污,一同對朝廷敷衍塞責。如今再復啟用,也無一個預兆,怕是會有紛紛議論,又提及當年弊處。」皇帝聽了桓典的話,顯然是心動了,但仍有些由於、不肯下定決心的樣子。

桓典見狀,如何會不明白皇帝的意思?

由於刺史在制度上屬於丞相的屬官,對丞相負責,即便本朝已經沒有了丞相,但本質仍是一個處於御史台之外的監察體系,所以刺史一開始出現等若是直接分走了御史台監察地方的職權,二者是相互對立的。而刺史制度沿用幾百年下來,逐漸從一個巡察地方的六百石小官變成統屬軍政大權的一州方伯,儼然已經偏離了朝廷設立此職的初衷。

桓典知道皇帝有意讓刺史重回最初的軌道,但此間需要觸動的利益之大,就算皇帝也是深感棘手益州刺史邯鄲商其實就是皇帝對此舉的一個試探,但就效果而言,朝野內外有許多人並不買賬。就連並州牧劉虞都曾幾次上疏,旁敲側擊的問過幾次皇帝對於刺史制度的真實態度。

其中阻力之大,讓皇帝覺得與其將已成行政長官趨勢的刺史制大破大立,倒不如換個更省力討巧的法子,另起爐灶,從故紙堆里重新將已成歷史的監御史撿起來,拍拍上面的塵土,重新使其煥生機。

這么做雖然省事,但無疑會增加御史台、也就是御史中丞桓典的權勢,隨著皇帝越來越重視吏治,桓典在監督朝廷公卿的事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若再讓他將勢力延伸到地方。就算桓典一心為公、耿介剛正,皇帝也不得不考慮他背後所站著的勢力。

但這件事於公於私都是利益巨大,饒是性格強項的桓典此時也不得不向皇帝低頭,表明心跡:「臣自從步入憲台簪筆以來,於當年之事多有所聞,也頗有心得。臣以為,孝惠皇帝重設監御史本處,之所以出現種種弊端,非政之錯,實乃用人之過。選賢與能,古今為重,若是選拔皆賢能,得以為朝廷糾察地方,又如何會有與地方私相包庇之舉?」

見皇帝饒有興致的看著他,眼神之中似乎還鼓勵他繼續往下說,桓典默然了一下,只好再次言道:「臣以為,只要朝廷選派干練清廉之人,朝中便不會有話可說。若是還有議論,必是地方官員為一己之私,不願身側受人掣肘,此等眾議,大可不必理會。」

桓典說來說去,遲遲不肯說出讓皇帝滿意的讓利、妥協之語,這讓皇帝像是憑白給人做了嫁衣。但對方偏又吃准了現今的情況,建立地方監察制度勢在必行、利用御史台又是最為便利的方式,根本不怕皇帝下大成本繞開御史台。

面對這么個軟硬不吃的老師,皇帝如何會遂他的意?

「話是如此,我心仍有憂戚,凡事理當循序漸進,貿然推行並不妥當。」皇帝話鋒一轉,像是忽然改了個主意,讓桓典心神一震:「我看各郡的督郵也有檢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職權,監御史的職事,倒不如讓督郵來做更為適宜。」</br></br>